前一段时间读复旦大学哲学系2008级博士研究生张梅女士的博士论文《杜威的经验概念》的时候,当我读到杜威的新经验概念的时候,我读到这样的话,“经验是实验的,是努力改变所予,它以设计和伸向未知事物为特征”,我忽然有了一些发现。我忽然发现了这段话的意思很熟悉,前一段时间读《诠释学》的时候,海德格尔说过类似的话。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中的“理解”概念,指出,“理解”是存在的本体论的初始之物,是在世之在的模式,构成要素,它有一个初始性,先于他物。“理解”“关系未来”具有“筹划特性”,是“人在世界之中所处位置的视域”并且“揭示存在之潜在性”。“理解”在关系的整体,在“一整套已经被诠释的关系之中进行”。
看看这个海德格尔的“理解”概念和杜威的“经验”概念的某个方面,是不是很相似?
还有海德格尔的“世界”概念。什么是“世界”,海德格尔说,(“世界”)“无法列举其中实体来描述”,是“预先设定的,先在的,先于人的认识行为的”,是“被领悟到的,与显现于世界的实体并存之物”。
什么是“世界”?“世界”是“存在的时间性、历史性彻底呈现的视域”(在此),“存在将自身转入意义性、理解和诠释”,个人的“世界”与自我的语言结合,“先于主体性、客体性和概念化”;下面这句话很关键“人无世界则不能在其自身的显现中观察”。我想起了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个人建构起来借此观察的“世界”,也是一种“工具”。唯有人才有“世界”,而一块石头,一只狗,一头牛没有“世界”。
以前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谈到主题阅读,作者提出要锁定关键问题,围绕这个问题,阅读一系列的书,并且从不同角度来整理相关问题的答案,这个用汉语的词来形容就是“融会贯通”,就是打通。作者提出,围绕相关话题,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言辞、术语,不同的角度。这里,在哲学、诠释学和知识论的视域之中,我发现了不同话题的相类似的回答,这是不是另外一种主题阅读呢?能否通过不同视域的类似结构互相观照,求得一种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