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平生不知刘备何许人也。”
开篇为什么引用这句和诸葛亮没半毛钱关系的话?这是袁术和吕布关系铁的时候,袁术写给吕布信中的一句话。
说吕布自从单干后,开始发展得不错,后来被曹操围追堵截,打得如丧家之犬,就想着跟袁术老哥搞个联合。正好袁术野心挺大,想要打刘备,又怕后方不稳,就故作姿态跟吕布说,“你现在没什么资本,要想跟我联合可以,听说你女儿挺优秀,嫁给我儿子吧,咱们联姻,效仿秦晋之好。”
吕布一听,觉得可以啊。古人重男轻女,尤其是袁术吕布这种野心很大的军阀,甚至就连诸葛亮这种人设伟光正的人,在说服周瑜联合抗曹、编故事让东吴献出大小乔给曹操时,也说:“东吴失此二女,如大木飘一叶,太仓减一黍耳!”可见重男轻女严重得很。
袁术这个计策本身挺好,就连吕布手下的陈宫都笑而不语,但被老家伙陈珪识破了,告诉吕布,吕布气得大喝一声“陈宫误我”,这个计策前期宣布失败。
这就是著名的疏不间亲计,出自西汉韩婴《韩诗外传》。意思是,关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的事情。
举个例子说。一家企业老总,把自己亲属、小三之类的人安插在公司管理层,即使这个亲属、小三能力再差、管理乱七八糟,其他的高管也不适合去向老总告状。毕竟她和老总的关系摆在那呢!
这个计策在“三国”中出现了好几次。比如荆州公子刘琦,被继母蔡氏不容,联合蔡瑁等人企图迫害。刘琦吓得跑刘备那求救。刘备是个聪明人,当然懂得疏不间亲的道理,一直以“这是公子家事外人不便插手”为由推脱。但刘备坏就坏在懂得甩锅——教唆刘琦找诸葛亮去了。
诸葛亮更是个聪明人啊,哪能不懂疏不间亲的道理?也是屡次拒绝。后来又是刘备想了个馊主意,让刘琦谎称有本古书,请诸葛亮来看。诸葛亮假装上当,欣然赴宴。于是被刘琦骗到一个阁楼中,安排人把梯子撤走了,跟诸葛亮保证谈话是“出君之口,只入我侄耳”,诸葛亮才给他支了一招,让他效仿申生重耳的故事,带兵去江夏避难去了。
可见古代聪明人,在那个封建家长制为主流的时代,都懂得疏不间亲的道理,并时时警惕,生怕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与疏不间亲相对的是任人唯亲,这也是古代特别是三国这种以军事为主流的时代。虽然各家军阀主公都很谨慎,但是再怎么小心翼翼、神机妙算的葛亮,偶尔也会掉坑里。这个坑,就是著名的马谡失街亭大坑。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是可以和诸葛亮是兄弟相称的老铁。因此马谡也是诸葛亮的弟弟。马谡这个人是个人才,但是缺点也很明显——自大、目中无人,这从马谡否决王平建议中可见一斑:“连丞相打仗都要问老子,你啰嗦个锤子!”
确实,诸葛亮在南征的时候,经常问计马谡,马谡也确实有水平,劝谏诸葛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因此有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事。
当时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讨论到选先锋守街亭的人选时,大家主张两个人,一个是魏延,一个的吴懿,就是没有马谡,也从侧面看出了一些端倪。但诸葛亮偏偏就选马谡,这里面是有一些任人唯亲感觉的。
派了马谡后,还安排了一个副手叫王平,这个人是从曹操阵营投降过来的,在街亭事件前没什么存在感。安排这么一个人,想要给马谡这么自大的人当辅助,估计不好辅助。如前文所说,在战术上安排上,王平三方五次地建议,马谡一概不听,最终导致街亭失守,北伐失败。
前线消息传来,诸葛亮非常自责,也非常明白自己犯的错误:任人唯亲和识人不明。所以才有了诸葛亮哭马谡追忆先帝(因为刘备曾对诸葛亮说“马谡其人言过其实”的评价)的著名故事。
好在诸葛亮是个知错能改的领导,这点从他处理此次事件各负责人的做法中可以看出来。首先,马谡负主要责任,斩首毋庸置疑;因街亭失守导致守箕谷的赵云战败失守,但因为敌众我寡,赵云指挥得当,负次要责任,降级;王平因为劝谏有功,并在具体战役中有安排得当,减少损失,升职;诸葛亮识人不明、用人唯亲,负领导责任,自贬。
这一套下来,我们看到的是领导诸葛亮的赏罚分明和知错就改,这是他和曹操、刘备等人一个共同的优点,是一个成功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所以,一个好的领导,不仅要时刻警惕陷入疏不间亲和任人唯亲的大坑,还要赏罚分明、知错必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