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鲁论语》)
【注释】
▲加:一是增加;二是通“假”,假如,如果。
▲五十:五十岁;五年、十年。
▲以:无意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如:孜孜以求。
▲易:①《周易》;②亦。(《鲁论语》)
【译文】(《鲁论语》)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学到五十岁,也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学而思】
子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要想做到不离经叛道,需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易》只能起到一部分作用,所以孔子说“五十以学”不单指学《易》,而是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所有古代文献知识。
《易》是古代先贤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的运转总结出来的道理,人们通过学习其原理来修正自身,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孔子所重视的是《易》的义理部分,而不是后世流传的占卜算命之术。子曰:“不占而已矣”,孔子认为德行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吉凶,不必占卜也知道。
【知识扩展】
《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同“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观察民情风俗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的教化如何。其国民如果温柔敦厚,那是《诗》教化的结果;如果通晓古今、事务通达,那是《书》教化的结果;如果心胸宽广,平易良善,那是《乐》教化的结果;如果内心洁净,洞察细微,那是《易》教化的结果;如果谦恭节俭、对人尊重有礼,那是《礼》教化的结果;如果善于文辞、记载史实,那是《春秋》教化的结果。然而《诗》教失误,会令人不通人情世故;《书》教失误,会令人言过其实;《乐》教失误,会令人奢侈放纵;《易》教失误,会令人窥人隐私、相互伤害;《礼》教失误,会令人感到繁琐;《春秋》之教失误,会令人乱加褒贬。如果这个国家的人民温柔敦厚又不愚痴,那是精深《诗》了;通晓古今、事务通达而又不言过其实,那是精深《书》了;心胸宽广、平易良善而又不奢侈放纵,那是精深《乐》了;内心洁净、洞察细微而又不窥人隐私、相互伤害,那是精深《易》了;谦恭节俭、对人尊重有礼而又不繁琐,那是精深《礼》了;善于文辞、记载史实而又不乱加褒贬,那是精深《春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