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过渡性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咨询师通过与来访者的意识和无意识一起工作,在协助来访者度过心理危机的基础上,协助来访者调整/修复/扩展“个体真实感受/真实需要”与“客观现实”的互动模式。
(注:我在这里的心理咨询指的不是那些应激性/心理教育性的短程咨询,而是那些为了从根本上探索自己怎么了的动力取向的心理咨询。)
大多人选择前来咨询是因为,他们在与客观现实互动时频繁出现严重bug,要么频繁的被内在感受淹没,要么在表达感受/需要的时候总是被人误解/忽视/攻击,要么是无法调动自我资源处理现实问题,要么是总是会被客观现实诱惑/恶意攻击/击穿,或者体会到的客观现实和其他人感受到的差异过大导致个体无法在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舒服的位置。
在个体客观现实和自我之间有一个认知/评估系统,个体借助这个系统处理外界刺激,向外界传达信号寻求欲望的满足和规避伤害。有些地方此称为心智化能力,情商智商。这个系统反映着个体是如何理解“自己是怎么样的,外界是怎么样的,自己和外界关系是怎么样的”这些问题的,在对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个体形成了一系列痛苦/欲望,以及处理的痛苦,自我表达和寻求快乐的方式方法。
通常这个系统的形成与个体的经历密不可分,比如个体以往是如何被对待的,是如何存活下来的。如果个体通常是忽视的,被虐待的,被攻击的,那么个体的认知系统中就会弥散着大量的被遗弃,无助,恐慌,不确定,甚至死亡焦虑,个体就需要围绕这些情感来形成自我的保护系统,比如变得很退缩,变得敏感,变得讨好,变得控制……如果个体是被过度保护的,那么个体的认知系统中就会弥散着大量的被侵入,被窥探,被“我是为你好”,被控制,被恶意使用,甚至是自我消亡感。个体就需要围绕这些情感来形成自我保护系统,比如容易变得愤怒,变得易激惹,不愿意反思,甚至是反社会……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些无法碰触到人性中真实的扭曲不仅不会让人感觉到快乐,反而会激发起个体更强烈的反向欲望,就像黑暗中的烛火对飞蛾的诱惑一样,同时也会唤起个体内心深处对自我和外界更多的攻击和否定,甚至是毫无意义的自我调整。在这样的强迫性重复中,有人就像飞蛾碰到了真的异性/食物一样,很幸运遇到了良师益友/好的机会得以修复。但是对于绝大多数随着年龄增长带来的潜在社交要求和义务,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是他们强烈的混乱的情绪表达,让人觉得他们很麻烦/令人厌恶,导致绝大多数人在修复的欲望以及强迫性重复之中不断地体验着失败和失望,以及愈加强烈的求生愿望。
心理咨询就是搭建一个过渡性空间,在这个空间之中咨询师放弃自己的社交属性,将自己的真实让渡给来访者使用,在使用中,与个体一起探索“他想要什么,他这样其他人真实的感受是怎么样的,这些是他想要的么,他知道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么“,逐层协助个体理解处理那些总是卡住个体无法动弹的意难平,处理背后的创伤,哀悼丧失,最后协助个体从这些僵化的模式和痛苦之中释放出来。此外还有个任务是陪伴个体开始新的尝试,与个体一起解决在尝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直到个体和现实之间发展出一段真实而又力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