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正经历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煎熬。羊群里的大多数在经历着水泥鼻、刀片喉、味觉失、嗅觉丧、浑身酸疼、难以入睡、乏力…身体奄奄一息的同时,还要抢药、抢菜、抢口罩、抢温度仪、抢血氧仪…同时担忧药物副作用、肺炎、心肌炎、血栓、重症、挂…羊康们担忧复羊和后遗症;未羊人担忧再怎么万全的防护可能也逃不过羊,还不如羊了算了呢…
还有一种忧虑更加折磨人,奥密克戎那1%的致死率,像一根刺,深深扎进每个人的内心,随时可能击穿肺腑。这份未知虽然概率不高,但危害性极大。特别是对于个体来说,万一中奖了,概率就是百分之百。中青年人尚能自我安慰,对它视而不见;但是,对于家里有高龄老人和小小孩的人们来说,这根刺就显得无比钻心的痛。
各种忧虑、抑郁、悲伤、恐惧、无力等痛苦的情绪一天比一天难以忍受,蔓延开来,四散在空气中。每天一睁眼就要与它们四目相对,无处可逃…这种生活失控的感觉让人无法耐受。
01
与无力痛苦共处
当我们身处无力时,往往第一反应是会逃避,不愿意面对,可能会用刷手机的形式,看剧的形式,争吵的形式等转移注意力。而且越是在无力的时候,越希望自己有力,越希望改变,希望生活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越会想要做点什么。无力意味着失控,我们以为控制感就是有为,就是要做些什么。其实可能恰恰相反,一个越想去做些什么的人,越容易感到所谓的失控感。由此,这种无力感就生发了次生的痛苦。这种无力感和痛苦、焦虑,是第一层的不良感受,而生发的第二层的痛苦是对这些情绪感受的不接受和否定:每天不停地跟它交战、反刍…其实这种次生的痛苦可能在不断的放大无力感,往往伤害更大。因为不愿意面对未知,不确切知道要面对的未知和痛苦是什么,从而脑补了更多的未知,引发弥漫性的担忧害怕,反而是任由痛苦发酵了。
当我们真正的沉静下来,待在这些痛苦里,慢慢的去感受,可以慢慢体验到,这些痛苦其实是一大团的情绪,一层又一层的情绪浮现出来。可能无力、痛苦、焦虑的下面是愤怒;愤怒的下面是悲伤;悲伤的下面是恐惧…我们在害怕什么? 最终,当我们穿越了这些痛苦和恐惧,才能看到真正的生命的礼物:我们的需要是什么?有的人害怕那1%,想要自己身体健康;有的人害怕孤单,想要更多家人朋友的陪伴;有的人害怕不被理解,想要被更多看见;有的人害怕分离,害怕失去亲人,想要父母更长久地陪伴在自己身边… 只有看到自己真正的需要,才知道自己此刻最应该做的是什么,才能笃定、踏实地去行动。比如,多照顾理解自己,多陪伴关心家人。不管外界在发生什么,我知道,此刻当下,我想做的并且能够做的是什么,并且去行动了。当面对未知时,自己去做了自己真正想做和能做的之后,这份痛苦和无力的感觉就一定程度转化为可控的,得到缓解了。 剩下的,就是把结果交给命运了。真正的获得控制也许意味着交出去那一部分自己控制不了的东西—这就摆脱了作为一个人本来有身心的局限,却要去挑战造物主的位置所带来的种种的冲撞和痛苦。
02
赋予痛苦以意义
疫情当下,我们切身体验到了某一种身体和精神的痛和苦。痛苦肯定是没有人喜欢的,可是按照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无论什么时候人都逃不过痛苦这件事情。所以痛苦对我们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许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赋予意义的方式,让这个痛苦不再变得那么失序,不再变得那么失控。比如,痛和苦可能也会促使我们去思考,或者去审视自己正在经历的生活。 疫情这么大的一个自然灾难冲击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松动了一点我们的内心。我们以往习惯的,僵化了的“应该”,“必须”和“一定”,是否在此刻,觉得得到了一点松动呢?我们此刻才开始意识到,对我们来说,我们真正拥有和真正重要的东西,其实只有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和自己所拥有的时间。从而,我们是否会重新思考工作和生活的意义呢? 我们的身体平时忙碌于工作、学习,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和外界的各种期待,被透支、忽视很久了。在羊羊的日子里,我们感受身体的各种不适,尽心尽力地照顾它—仔细体会,是否能感受到身体得到悉心照料的愉悦感? 专注地体验身体的痛苦,从而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健康是多么宝贵。当这些痛苦慢慢消除,身体逐渐恢复,重获力量的时候,那自己拥有的一切是不是就已经足够好、足够多了。这是否也是这场病毒给每一个人带来的一种启示呢—让我们学会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