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有一个问题特别现实,那就是“养老住所”问题。是住“养老院”,还是跟“孩子”一起住?这个问题,不仅使老一辈的父母担忧,更让年轻一辈的孩子烦心。
老一辈的父母为什么会担忧呢?要知道,自己的“养老住处”,不仅跟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还决定了往后余生的何去何从。不仅如此,自己还要考虑孩子的能力和开销。当“钱”和有隔阂的“习惯”两相压迫下,人也就要担忧了。
而对于年轻人来说,把父母送进“养老院”吧,又怕身边的人说自己不孝顺,不懂得父母的好。可如果把父母接到家里,所有的矛盾就会一触即发,这个家庭的关系终究还是处不好。
说实话,在这件事情上,其实两代人都在互相对弈着,双方都处于相持的阶段,都想对方能提出“让步”。可现实是什么?没人敢第一个妥协,怕自己的妥协换来了卑微,也怕自己的妥协让双方都不好受。
身边很多晚年的长辈,他们有些人自动提出到养老院住,有些人迫于无奈在孩子家看别人的嘴脸过日子,有些人甘愿自动自觉回到乡下。他们的“养老”生活,差距很大,让人深思,人到晚年,该何去何从。
陈伯:住在孩子家的日子,就像是“寄人篱下”
邻居家的陈伯,今年差不多70岁了。几年前看到他的时候,他身子骨还硬朗着,可最近这些年却一日不如一日,就连走路也是一步一个喘的。
在那些需要孩子照顾的日子,陈伯迫于无奈,只能住在大儿子的家里。大儿子刚开始时候,对待陈伯的态度特别好,多是端茶递水,甚至把自己最大的房间都空出来让给了自己的父亲去住。
可慢慢地,大儿子却感到了不公平,为什么父亲就只住在“自己”家,而不去其他两个弟弟家去住呢?大儿子越想越感到不服气,甚至他想到,以后分财产自己也不会分多一点,这样做实在是成了“冤大头”。
随后,他以多个借口把自己的父亲大房间赶到了“杂物房”去住。陈伯一看到儿子的脸色变了,也就在想,是不是自己在哪里得罪了孩子这一家。
陈伯越看越不对劲,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被人骂,甚至出个街买点零食给孙子都被儿媳冷嘲热讽说不会节约钱。就这样,陈伯跟自己的其余两个儿子说了下自己的情况,谁知道对方在装傻,一个说自己家在装修,一个说自己最近欠了钱。
陈伯感慨,住在孩子家的日子,就像是寄人篱下一般,甚至还被人当成皮球这么踢。人到老年的日子,不是自己在过日子,而是被别人逼迫着过日子。有时候,孩子和父母,居然连陌生人也不如,让人寒心。
杨伯:在养老院的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了点,但却乐得自在
以前在养老院做义工的时候,曾遇到一个谈得来的老人,杨伯。在他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当下老年人的不易,也看到了他们所求的简单和内心的心声。
有一次,临近过年了,我问杨伯:“杨伯,您今年回不回孩子家去过年啊?”
杨伯笑了笑,摆摆手说:“自从我住了养老院那么久以来,都是我的儿子带着妻儿来养老院和我一起过年的,虽然也就是一天的团聚时间,但也知足了,人要求那么多干啥呢?”
杨伯今年已经快80了。可他和我一起散步的时候,却健步如飞,轻快得很。每当看到一些老熟人在园子里打牌唱戏时,杨伯总是乐呵乐呵地,像个小孩子一样。虽然他的亲人陪伴他的时间很少,可他却没有什么怨言。
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能靠自己活着,为什么要看别人的脸色?慢慢地,我才从他的身上了解到,原来他以前也受过孩子那一家人的脸色,迫于无奈,是自己提出到养老院住的。
要知道,当下的养老院,便宜和昂贵的差别,其实是“天壤之别”。可以这么说,当一个家庭没有过多的能力和精力去照顾老人时,养老院也就成了老人往后余生的安身之所。
我很感慨,便问了问杨伯:“杨伯,我们都说人老了就应该享享儿孙福,享享天伦之乐,你难道就不想过那样的日子吗?”
杨伯那番话让我很是感慨,他说:“形势比人强,你要求得太多也没用。之前我一气之下到了养老院后,孩子也想接我回去,可我还是拒绝了。人呐,老了,与人的矛盾多了,随缘就好。”
李叔夫妇:城里的日子咋过不惯,和老伴回乡下也不错
朋友最近跟我说了一件事,说他的父母今天回乡下了,自己特别不理解,也不是对他们不好,城里吃得好,穿得漂亮,住得舒适,为什么他们就非要回乡下住呢?
在交谈中我才知道,原来朋友的父亲李叔他自从来到城里生活后,就一直对城里的那一套感到不舒服。虽然朋友和他的媳妇都对待李叔李婶很好,但时不时还是会有一些争吵,这让两位老人感到很愧疚,也很不自在,也就离开了城市,主动回乡下去住了。
在乡下,李叔和老伴过着“你耕田来我织布”的小日子。早上,李叔带着鱼竿到不远处的池塘里去钓鱼,一钓就是一整天,中途李婶会来送饭,遇到老熟人也会坐下来聊几句,生活惬意得很。
而李婶,除了给丈夫送饭之外,还经常跟邻家的老熟人一起摸摸麻将,打打小牌,不仅少了城里的复杂的那一套,还活得简单,活得舒服。
就是这样的日子,李叔夫妇这样跟儿子说:“在城里的日子,虽然温饱无忧,细米细盐的,可还是过得不习惯,还是乡下那间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住得有温情一点。吃惯了粗盐粗米,其它的味道也就吃不下了。”
什么是养老?就是自己老年的日子自己规划好,而不是受人掣肘,看人脸色。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有些时候,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个道理是永远受用的。
就像一辈子都吃惯了粗粮,偶尔吃吃“细米”也不习惯。既然不习惯,那就随着自己的心性去生活。孩子的生活就有由他们去吧,关键还是要看自己活得怎样。
往后余生,无论人到哪个阶段,活得清欢,活得内心坦然,活得自由自在,才是最好的“晚年养老”。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