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学《诗经》第43天,2021年4月5日
邶风⑴·新台⑵
新台有泚⑶,河水弥弥⑷。
燕婉之求⑸,蘧篨不鲜⑹。
新台有洒⑺,河水浼浼⑻。
燕婉之求,蘧篨不殄⑼。
鱼网之设⑽,鸿则离之⑾。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⑿。
【注释】
⑴邶(bèi):《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邶,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⑵新台:台名,卫宣公为纳宣姜所筑,故址在今山东省甄城县黄河北岸。台:台基,宫基,新建的房子。
⑶有泚(cǐ):鲜明的样子。有,语助词,做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⑷河:指黄河。弥弥:水盛大的样子。
⑸燕婉:指夫妇和好。燕,安;婉,顺。
⑹蘧篨(qúchú):不能俯者。古代钟鼓架下兽形的柎,其兽似豕,蹲其后足,以前足据持其身,仰首不能俯视。喻身有残疾不能俯视之人,此处讥讽卫宣公年老体衰腰脊僵硬状。一说指癞蛤蟆一类的东西。鲜(xiǎn):少,指年少。一说善。
⑺洒(cuǐ):高峻的样子。《韩诗》作“漼”。
⑻浼浼(měiměi):水盛大的样子。
⑼殄(tiǎn):尽,绝。一说通“腆”,丰厚,美好。
⑽设:设置。
⑾鸿:蛤蟆。一说大雁。离:离开。一说通“丽”,附着,遭遇。一说通“罹”,遭受,遭遇,此指落网。
⑿戚施(yì):蟾蜍,蛤蟆,其四足据地,无须,不能仰视,喻貌丑驼背之人。
【创作背景】
《邶风·新台》,旧说以为卫人所作,目的在于讽刺卫宣公违背天伦,在黄河边上筑造新台,截娶儿媳。根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卫宣公是个淫昏的国君。他曾与其后母夷姜乱伦,生子名伋。伋长大成人后,卫宣公为他聘娶齐女,只因新娘子是个大美人,便改变主意,在河上高筑新台,把齐女截留下来,霸为己有,就是后来的宣姜。卫国人对卫宣公所作所为实在看不惯,便编了这首歌子挖苦他。《毛诗序》谓:“新台,刺卫宣公也。纳伋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遵从其说。现代有人以为这是一位妇女遭了媒婆欺骗,所嫁非人,因而发出怨词的说法;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位妇女在婚姻上上当受骗后的谑怨愤懑之辞。
【简析】
历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民众讽刺卫宣公劫夺儿媳姜氏(宣姜)的诗歌,后世因此而用“新台”以喻不正当的翁媳关系。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章叠咏,每章前二句是兴语,但兴中有赋;第三章用比法,表现女主人公新婚生活出现的反差。三章各后两句均以理想和现实的相悖,构成异常强烈的对比,反衬出女主人公郁积已久的怨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