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四,五部主流贺岁片才上映四天不到,但在全国700余万大众评审心目中,2018春节档胜负已定。
众所周知,当前华语电影市场,三分之二的票房都要分给院线和发行方,因此有所谓"票房三倍于投资方可回本"的说法。
根据制作方公开透露的制作成本,以及权威人士对宣发成本的预估,姑且排除其他盈利方式,单就票房而言,盈亏计算结果如下:
毫无疑问,《唐探2》成开年最大赢家。除了《捉妖2》和《西游女儿国》衬托得好,这部片子本身成功在哪里,值得我们研究。
在我看来《唐探2》作为中国电影是一部9分商业片,8分喜剧片,7分悬疑片,6分推理片。综合打分至少可以给到7.5分。
大多数看电影追求哈哈哈的普通观众,都会给到8、9分以上。而一小部分客观评价剧情专业性的“文青”们则会给出7分或6分以下。
每个看电影的人都有权利去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分数是大家打出来的,讨好多数人以赚到更多钱才是商业片的第一要务。所以我说综合分数“至少”可以给到7.5 。因为给8、9分以上的观众占比显然更高。
1
从商业片角度看,陈思诚导演真的很懂拍商业电影了,各方面分寸把握得很妥当。一位优秀的商业电影导演,讲究的便是“平衡”二字。
作为商业片,《唐探2》懂得在合适的时机(春节档)讨好合适的观众(中国各年龄段)。在喜剧基础上以悬疑推理为主线,结合动作戏和中国传统文化让影片看点十足,作为春节贺岁片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喜剧可选的题材很多,唐探则选择了推理。那剧情的合理性其实就已不是评判这部片子的最主要标准了。就像在小品当中,大家一看包袱二看价值观。至于情节的合理性和专业性,对喜剧片来说是锦上添花的东西。观众们看了,笑了,出了场子之后还觉得留有余味,对第三部充满期待。那就可以说,这是一部很成功的电影。
2
从喜剧片角度看,《唐探2》的专业效果仅次于开心麻花,可以说比较成功。
喜剧很吃演员和包袱。
而王宝强和刘昊然依然十分完美地演绎了两个不完美的角色,而且相比第一部尺度更大更放得开。这和他们本身的个性和年龄阶段有关。
宝强老师能把很尴尬的角色演得十分真实。不少人对唐仁这个角色接受无能。但真实生活中很多非知识分子就是这么尬。和高颜值高智商高学历的“三高青年”秦风在一块儿,他俩就是一个白痴和一个天才的神奇组合。
刘昊然则本色出演了一个95后技术宅。虽然有着“最强大脑”,但不善言辞;思考的时候很呆滞不喜欢被人打扰,“发功”的时候神神叨叨动作又很笨拙;不懂人情世故,对姑娘的示好后知后觉,对待恩人不知如何表达感激只能继续走路(和宝强接过玫瑰与gay帮老大深情对视摸手细节形成鲜明对比)......这可不就是当代青年才俊们的真实写照嘛。
在包袱上,《唐探2》紧跟时代、不重复而且讨喜各类观众。
讨喜年轻人>
新一代导演对于中外“文化元素”的碰撞有着不同的理解。当第五代导演的“中外碰撞融合”还停留在中国美女和外国英雄联合打怪or再现日本人心中的盛唐与胡人血统杨贵妃的时候,“低俗”的年轻一代已经开始在美国加微信,教外国兄贵说“爸爸打我”了。
讨喜大龄观众>
将《道德经》、五行算命、中国功夫等传统元素梗融入电影,不仅逗得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开心一乐,也给年轻人普及了平时根本不care的东西。大人们也有牛可以吹了:来来来快给儿子算算将来能找个啥命的媳妇......单身狗们请虚心听讲,直接照着八字去找也许成功几率真的会大一点喔。(一本正经脸)
讨喜美剧观众>
很“美式”地讲“美式梗”。cos特朗普的警官说:“在西海岸建一堵墙”,在中国电影中大方打趣美国政治让不少关心西方文化的年轻人会心一笑。
讨喜《极限挑战》观众>
充分利用演员本身的人设梗。王迅在车上和肌肉男侦探说“我们结盟吧!”——墙头草大松鼠形象深入人心呐。
讨喜粉丝>
大方玩导演自嘲梗。正片和彩蛋告诉我们,阿香嫁给了陈导。唐仁嫉妒,说这个男人一看就是“油腻、花心”。恰恰键盘侠就是这么攻击陈导的。这是他的小小自嘲,具体效果参见《杨幂为什么这么红》。
讨喜原有观众>
承接第一部很多梗。看见橱窗里的侦探服就想去偷、万年被通缉、万年去医院、万年穿侦探服酷帅登场、万年“我可是你舅舅啊”“表的”、万年捧红一首怀旧金曲(第一部是《往事只能回味》,这次是《粉红色的回忆》。这个套路在开心麻花系列里也有,港版《乡村爱情》、《好运来》羞耻洗脑无止境)......这些梗让看过第一部的观众们相视而笑。
还有很多不落俗套的好梗,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啦。作为贺岁喜剧片,《唐探2》的专业性可见一斑。
3
从悬疑片的角度看,《唐探2》最后的精彩10分钟还是很耐人寻味的。用个词来讲就是“细思极恐”。影片在这部分留足了观众的想象空间:
Q的地址既不在加拿大也不在美国。Q不是宋义。那么Q到底是谁?是一个人还是个组织?实际上《唐探2》是把第一部以普通小女孩为大Boss的单部影片引上一个大Boss有组织的更具体系化的路线。并且也把主角自己的野路子侦探组合纳入一个系统化的全球侦探组织甚至有了排名。由此可见,陈导已经做好了将唐探系列走下去的准备。
不过作为悬疑片,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是“车到山前必有路”。不给观众留有任何疑问的时间,要么一下子就猜到答案,要么猜不到我就马上告诉你答案。看这个电影不费脑子,可以说是老少咸宜、毫不恐怖、毫不烧脑。自然这样的电影也就完全吊不起悬疑电影迷们的胃口。具体比对可参照黄渤主演的《记忆大师》。
4
从推理片的角度看,《唐探2》可以说是勉强及格甚至更多推理迷会给到5分以下。
只看推理部分,电影故事很简单:一个非常大众的连环杀人,再套入一个带着瑕疵的顺风车杀人。主要破案过程,在国内外众多推理作品中,实属平庸常见。
和本身系列的第一部相比,出现了明显的推理弱化,反派弱化以及群戏弱化。可以说《唐探2》是牺牲了很大部分的推理内核来使喜剧电影本身迎合贺岁档的时间段和看电影的大众群体口味。
在故事情节上不少人诟病秦风两次放走幕后真凶。但我认为这是秦风从侦探梦大男孩蜕变为一名合格刑警的必经之路。
结合第一部的背景来说,秦风报考警校的目的是“完成一次完美犯罪”,但是这样的破案动机很明显不适合一名刑警,所以报考失败。通过泰国一案秦风想明白很多事情,到了第二部他的破案动机变成了“寻找真相”,这已经足够支撑他考入警校。
而秦风在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后,对凶手的仁慈充分体现了当代年轻人身上普遍存在的原则与宽容的矛盾:如果人还有得救,那必须救,这是原则和底线;如果惨案已经发生无力回天,再去追究情有可原的杀人凶手,好像也没什么太大意义,这是宽容和妥协。所以这是为了塑造更丰满的人物而给人物设定的主要矛盾,并不是这部电影自相矛盾。
5
作为电影最复杂的大道理输出部分,最后的二十分钟信息量极大。以至于在北美票房遇冷。没有一定中国文化积累要看懂最后一部分是很难的。
相比于《唐探1》的人性乃善恶平衡来说,第二部将善恶上升到神性和兽性。在生死关头依然想着分析案情的秦风许是神性;总想着钱但关键时刻还是正义为先的唐仁许是人性;因妹妹遭遇不幸想走上顺风杀人路的侦探宋义许是兽性。
宋义对秦风说:当你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你,所以,看可以,别看太久。 这是诗人尼采说的,原话是:与魔鬼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魔鬼。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这是宋义对秦风的劝诫,自己身为侦探面对罪犯应该小心,不要让自己成为罪犯。这也可能是宋义想对自己说的吧。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就这一点也给影片的系列续集埋下了无限可能。
6
在后续的系列电影中我们可以假设秦风会不断优化自己的破案动机,经历一场主角“黑化”,也就是前面说的“湿鞋”,在搭档唐仁的帮助下迷途知返,终于想明白刑警破案的终极奥义,最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刑警......
所以看系列电影尤其是这种系列之间关联极其紧密的电影,我们不能在剧情上抛开系列整体单单言这部电影本身。或许在下一部当中第二部的许多谜团会一一解开,不合理的地方也会变得合理化。饱受大家争议的宋义,真实身份也会浮出水面:究竟是组织小喽啰还是幕后大BOSS这都要看陈导心情。
就系列本身来说,第二部的剧本很工整地沿袭了第一部的模板,无论是大的结构还是很多细节,几乎做成了填空题。这是一种标准化的系列电影套路,但比较容易激发逆反心理,毕竟现在的人比较推崇“反套路”。后续系列再做填空题的时候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这种套路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陈思诚的“野心”。他可以说是中国崛起的新一代商业片导演,一股影坛新势力。这批人虽然没什么高“逼格”,但他们不会像张艺谋、陈凯歌那样扭扭捏捏放不下“大师”和“文化人”的架子。他们不是大师,而是贩卖艺术的商人,够粗暴、够直接。就像吴京在《战狼》里就摆明了要弄个打不死的超级英雄,合理吗?不合理。好看吗?好看。
《唐探》就是宁愿牺牲文青们喜欢的东西,加入各种低俗搞笑,各种不合理,要的就是更多的人愿意看,要的就是赚钱。不把观众假设为必须有欣赏水平,也不把观众当傻子;先把表层的故事讲好,同时剧情也有深度、可挖掘,出了电影院依然可以回味——这才是一个合格商业片应该做到的事。
这就是新生代导演的28法则。作为以圈钱为目的,逗大家笑的商业喜剧片,《唐探2》的内核显然已经足够了。
我们也没必要以专业推理片的角度要求它,只是我们希望陈导可以在各种细节方面越做越好。我们依然愿意为《唐探3》贡献票房。
也许下一个阶段,观众们对于商业片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但就当下看来,《唐探2》无疑做到了以最低成本换最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