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李广、项羽、韩信、岳飞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名人,一个是西汉抗匈名将“飞将军”,一个是秦末乱世神勇无二的“西楚霸王”,一个西汉开国功臣“兵仙”,一个是南宋抗金名将“岳武穆”。这四人虽然生活的时代相差近千年,但无论是人生经历,亦或性格特点,都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一言以蔽之,他们都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
但是在分析他们是如何酿成自己的人生悲剧之前,我们需要先大致了解这四个人在军事上的才能。
军事上的天才
一、骁勇善战、赫赫有名
李广
李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名气极大,史书有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而且李广还有神射的本事,百发百中无虚弦,“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史记》中记载了他射虎入石的故事:“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里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射中了石头,箭头都射进去了,过去一看,原来是石头。接着重新再射,始终不能再射进石头了)。”
公孙昆邪曾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连文帝也惋惜地说:“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项羽
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更有著名的三大战役“巨鹿、彭城、垓下”。
史书有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一生歼敌人数破百万(新安之屠,歼秦军四十万;平三齐,歼齐军十万;彭城歼汉军三十万;二破荥阳等诸战累积,歼灭汉军亦超过十万)以歼敌人数而论,在中国古代史中唯秦国军神“武安君”白起可比。
项羽不仅力气极大,而且精通“万人敌”,也就是兵法,这点见于《史记》中的“布兵甚精,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B.C.196,刘邦在平定黥布叛乱时,看见黥军阵酷似当年项羽的军阵,刘邦马上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他在项羽死了六年之后,看见酷似项羽军阵的黥布军阵还心有余悸。可见,项羽极善布阵作战,而且在当年的楚汉之争中给刘邦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项羽更是“兵家四势”中“兵形势”的代表人物,著有兵书《项王篇》(载于汉书·艺文志,惜亡佚),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
即使是在大势已去的“垓下之战”中,项羽仍不减霸王意气,以一敌百,“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的神勇之威由此可见一斑。
韩信
军出陈仓、定三秦、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潍水杀龙且、垓下破项羽:这二十七个字便概括了韩信的戎马生涯,无一败绩,就连霸王项羽也在垓下败于其手。他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是"谋战"派的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高祖刘邦也自叹不如:“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陈胜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古往今来,能于四字之中占取一字,若非勇力过人,必定智慧超群。而韩信一人全任,“将”为大将军,“相”为左丞相、相国,“王”为齐、楚二王,“侯”为淮阴侯,也难怪时人对他的评价为“功高无二,略不世出”。
岳飞
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作为积极的抗金派,剿除李成、曹成等几大游寇势力,收复襄阳六郡,四度北伐中原,取得郾城、颍昌大捷,乃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极为难得的帅才。
而且岳飞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等书,武艺更是“一县无敌”,生有神力,不满二十岁时就能挽弓三百宋斤,开腰弩八石,“时人奇之”,在武术史上有“武圣”之称。
《宋史》里也多有记载:“乃独驰迎敌。有枭将舞刀而前,飞斩之,敌大败(于是单人匹马飞驰迎战。敌人猛将有舞刀上前,岳飞杀了他,敌人大败)……飞单骑持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敌众败走(岳飞单骑持丈八铁枪,刺杀了黑风大王,敌人败逃)……左挟弓,右运矛,横冲其阵,贼乱,大败之(左手拿弓,右手运枪,贼军乱成一团,大败敌人)。”
笔者曰:岳飞、项羽、韩信这三人都精通兵法,也比李广更具有名气。李广虽然出身将门,不应该不精通兵法,但史料对此点却罕有记载,在下妄自揣测他作战应该大都凭借自己的经验,所以不是大胜就是大败,毫无章法可寻。而岳飞、项羽、李广自身的武艺都很高强,打仗都常常冲锋在前,史书中也都是勇猛异常、武功绝伦的形象,唯有韩信是靠谋略成名。但不可忽视的是,他们四人都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而且建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
二、领兵作战
李广
关于李广如何带兵,《史记》中记载道:“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
和李广同时期的将军程不识曾评价说:
“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所以当时李广、程不识虽然都是汉朝边郡名将,但士兵大多愿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
项羽
项羽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既对麾下士兵有最大的士气鼓舞buff,也能在第一时间把握到战局的发展,做出相应判断,因此大量歼敌,甚至可以破坏敌人全局的战略,所以多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史记》中记载道:“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又羽呼声动天地。诸侯军人人莫不怖惧。于是既破秦军。(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于是大败秦军)”
此为巨鹿,又有彭城,较之更为传奇:“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觳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项王引兵西行奔向萧县,从早晨开始,一边攻打汉军,一边向东推进,打到彭城,已是中午时分,把汉军打得大败。汉军四处逃散,前后相随掉进谷水、泗水,楚军杀了汉兵卒十多万人。汉兵向南逃入山地,楚军又追击到灵壁东面的睢水边上。汉军后退,由于楚军的逼挤,很多人被伤杀,汉军士卒十余万人都掉进睢水,睢水因被堵塞都不向前流动了。楚军把汉王里外围了三层……汉王才得以带领几十名骑兵慌忙逃离战场)”
这即是所谓“勇战重将道”了吧。
韩信
关于韩信,我觉得引用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里的一段话来说最为恰当:
“军事指挥就如同一座金字塔,指挥的人数和指挥官的指挥能力是成正比的,指挥的人数越多,对能力的要求就越高。从古至今,有能力站在塔顶的人是很少的。
多多益善是一种境界,它代表着指挥官的能力已经突破了人数的限制,突破了金字塔的塔顶,无论是十万、还是五十万、一百万,对于指挥官而言,都已经没有意义。
因为这种指挥官的麾下,他的士兵永远只有一个人,命令前进绝不后退,命令向东绝不向西。
同进同退,同生同死。
这才是指挥艺术的最高境界。
所以,善带兵而多多益善者,是真正的军事天才。”
而韩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岳飞
岳飞严于治军、善于治军,前人总结为六个方面:贵精不贵多;谨训习;赏罚公正;号令严明;严肃纪律;同甘苦。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严治军,效果也非常好,《宋史》记载:“会充已降金,诸将多行剽掠,惟飞军秋毫无所犯。”所以“岳家军”战斗力强,金人也赞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当时宋王朝实行“将从中御”,将帅作战必须依事先准备的阵图行事,不得擅自改变。而岳飞认为,阵图有一定的局限,而作战千变万化。因此,他提出了“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比一般将领更注重灵活用兵。
岳飞在作战中不仅有勇敢的精神,而且更重视谋略,在史料中也经常看到他身先士卒的记载。而且岳飞的生活极为俭朴,被害抄家时总家产都只有三千贯,虽然战时南宋朝廷对军队的犒赏极为丰厚,但是岳飞从来分文不取,全数分给将士。
笔者曰:项羽是“兵形势”(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一个军事实战家,他的战术无懈可击,通常是一击命中,以最快的时间取得胜利;而韩信是“兵权谋”(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是为兵权谋),一个军事战略家,采用大纵深来取得胜利。
楚汉之争是争天下,而不是一场战役的胜负,所以即使项羽每次都能打胜仗,最后却还是兵败垓下,就是因为他在大局观上欠缺战略思维的结果。项羽太注重实战,虽然在局部会取得很多胜利,但是锋芒毕露,容易暴露自身的弱点,而韩信则在关键时刻一招将项羽置于死地。
反观岳飞,无论是项羽的形势还是韩信的权谋,都有所涉及,他自己曾说:“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但无论是在形势上还是在权谋上,他好像都比前两者欠些火候,没有到大成之境。
李广和岳飞对于自己的士兵都是非常好的,视兵如子,生活也非常廉洁,但是岳飞和李广不同的地方在于纪律。岳家军军纪严明,违令者斩,而李广的部队就像程不识所言,纪律性很差,行军队列不密,作战不讲战术、战略,连李广这个领头的都经常轻兵冒进,那他手下的人自然可想而知。
三、出身
李广
李广是陇西成纪人,出身将门,家族世代传习射箭之术。其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将,曾率军击败燕太子丹。虽然称不上名门望族,但也并非布衣。
项羽
“项氏世世为楚将”,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所以项家在楚地有着极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也成为了项羽初期成为秦末起义军中重要任务的一大资本。
韩信
韩信平民出身,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他一开始在参加反秦斗争时,先去投奔了名气较大的项羽,可惜不得志,就跑到了刘邦那儿,在萧何的推荐下被拜为大将军。
岳飞
岳飞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后来三次投戎,行伍出身,但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熟读兵书。
笔者曰:李广和项羽都是将门之后,先祖都是战国名将,但李广在行军打仗上却大大不及项王;岳飞和韩信都出身布衣,没有倚仗,但岳飞的谋略较韩信却稍逊一筹。李广和岳飞都是靠战绩和军功一点点往上爬;项羽和韩信则是各自抓住自己的机遇,一遇风云便化龙,青云直上,虽然韩信因为起点比项羽低上太多而导致蹉跎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做上大将军,但是比起岳飞、李广二人,那还是幸运多了的。
四、志向
李广
读过《李将军列传》的人应该都知道,李广因为终生未能封侯而无法释怀,最终在漠北之战中更是因为错失了封侯的机会而引刀自刭。可以说,封侯是李广一生的追求,那么,西汉时期的侯爵到底有多重要呢?只有在知道这个问题后,我们才能理解李广的做法。
汉初的爵位制度是延续先秦时期的二十等爵,列侯作为最高等级。可想而知,列侯的地位是很尊崇的,不仅是二十等爵里面的最高一级,而且地位和诸侯王几乎等同。他们的食邑都可称为国,有自己的中央机关,属于“封土建国”的一部分,且都是金玺盭绶。
《盐铁论》卷十“周秦第五十七”说:“故今自关内侯而下,比地于伍,居家相察,出入相司。”
也就是说,关内侯以下,和庶民相同。关内侯和列侯的差别,不在于食邑,而在于身份地位。因为在等级森严的汉朝,没有封侯,差的不仅仅是那些钱,而是地位上的根本差距。有了列侯身份,才真正算统治阶级中的一员。
笔者曰:李广想要的,当然不会是低一等的关内侯,而是列侯,可武帝那时封侯的唯一标准就是人头数,但是我们纵观李广的一生,却没有找到一次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一次性斩首一千的记录。
项羽
秦始皇南巡会稽郡时,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这个人是可以取而代之的)”很明显的表达项羽想成为天下共主的雄心壮志。
但是项羽造反的根本动机却是秦王吞并了六国,使他及项家从贵族沦为平民而心怀不满,想要为家族雪耻(祖父项燕被秦将逼迫自杀)。
韩信
韩信二十三岁时被拜为大将军,但是二十三岁的韩信没有远大而明确的理想,只是不甘心向现实屈服,想要了解原因,我们需要先知道韩信二十岁以前的经历。
韩信小时候经常三餐不继,为了填饱肚子,一而再再而三到朋友家蹭饭,有一次差些被饿死,幸而漂母搭救才得以活命,但年少时的韩信除了贫穷,还“无行”,即品行不佳。韩信想要谋生,他想了两个方法:从政,或者从商。
在秦帝国的公职设置中,官与吏的地位是不同的。“官”指的是由作为帝国核心的朝廷直接任命的公职人员,而“吏”则是由各级行政部门自行招录的公职人员。
韩信参加了淮阴城的“公务员考试”,结果没有被聘用。他由来已久的“无行”名声固然出力不少,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当时的他年纪尚轻,不了解人情世故的可怕。
那从政既然不行,就换一条道路好了,韩信找的第二条路是从商。
但秦国的公职人员看不起商人,即使他们自身的道德素质并不足以作为一国一郡的楷模,但他们还是固执己见,认为商人是道德素质低下的投机取巧之徒。为了压制商人,秦帝国把歧视商人的政策演绎到了极致。
比如帝明文规定,商人在大街上只能走在左边;只能穿粗麻衣;不能穿同一种颜色的鞋;如有战事,商人得首先开赴战场。在秦国的社会阶层中,商人的地位最低。
但是韩信也失败了,笔者根据一些资料推测有两种可能:①他有经商的想法,并且已付诸行动,但是没有凑够本金,因为没有人会把钱借给一个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的人;②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暴民流窜,给各级行政组织中的公职人员造成了很大麻烦。而商人为了获利,到处游走,最有可能成为暴民。在这种危险的形式下,户籍管理尤为严格,堵塞了韩信经商的道路。
于是韩信在淮阴城的处境就很尴尬了,因为“懒惰”,本分的人把他当成痞子;因为脑子里想的是正事,不本分的痞子把他当成没有用的老实人。
但是韩信终究“不甘平庸”,他想加入关东“四大寇”的队伍,参加反秦斗争,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一系列故事。
岳飞
出生于北宋崇宁年间的岳飞在他二十三岁左右经历了大宋王朝的百年国耻——靖康之变,当时岳飞从平定军突围回到家乡,他目睹了金人入侵后人民惨遭杀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愤慨,在其母姚氏背刺“尽忠报国”的教诲下,岳飞再度参军,开始了他十六载的抗金战斗,立下了“收复失地,迎回二圣”的志向。
笔者曰:封侯拜将、建功立业,这大概是四人共同的志向。李广沙场几十年,也只是为了一个侯爵,项羽在少年时就有了取代秦始皇的想法,韩信则是迫于现状和形势,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不甘于平庸,岳飞在当时金人大举南侵的大势下,更是写下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样的名句,认为自己三十年来的功名就像尘土一样轻,还想要建立更大的功名。
附录 参考资料(上篇)
[二十六夜雪著《韩信评传》,天涯论坛]
[张清改著《从儒墨文化冲突的角度看李广、岳飞的人生悲剧》]
[司马迁著《史记》]
[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
[《宋史•岳飞传》]
[360百科,“李广”、“项羽”、“韩信”、“岳飞”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