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演变来看“中庸”究竟是何意。
原创风小英 小学汉字 今天
以往的解释:
中庸:据朱熹注,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庸,平常。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准则,为常行之礼。
做事情要有分寸,要有度。不要做不够,也不要做过头了。
有些事情做3分就够了,你就做3分,有些事情做7分合适你就做7分。而不是什么事情都做5分。
这里先说明一下,孔子的所有思想都是描述人伦道德的。没有关于自然的,只有一句提到过自然。那就是子不语怪力乱神。
也没有关于世界的终极问题。世界从何而来,归于何处。世界是真实的吗?世界因何而存在。
下面先把文字的意义的演化过程列出来。
中
“众” 和“中”不仅仅是读音相同,它们的意义也是有联系的。
众zhòng 许多人聚合在一起。
中zhōng 聚合人的旗杆竖立的位置。
中zhōng 聚合人的集结点。
中zhōng 聚合人用的旗杆。
下面之“中”的甲骨文。
这里需要讲一下。从聚集人的过程看,先有“中”后有“众”。先有有人竖立旗子,后面人们才会向集结的位子赶过来。这样人越聚越多,最后集结点会自然而然的成为众人的中心点。
所以“中”有两层含义:1 人心所向的那个位置。2物理空间 层面的位置。
但是孔子的体系讲的是人伦道德。这里的“众”和“中”之的都是人心,也就是社会体系中的概念(不是物理概念,也不是抽象的逻辑概念。)。
那么就很明显了,中庸的“中”指的就是人心所向的那个点。如果某人感受到了人心所向的那个点,并且抓住这个点(),那么这个人周围就会聚集起来群众。
比如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当时的人们对暴秦的反感到达了顶点,人心所向的那个点就是:推翻秦朝,建立起平和一点的国家。
反例就是
袁世凯称帝。当人的人心所向的那个点就是建立起共和制度,大家都不愿意头上再有一个皇帝。所以袁世凯称帝后,立即发生各地放对的情况。包括他自己的军队。
展开来说中庸的“中”就是:感受众人所向的那个点,并且抓住这个点。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准则,为常行之礼。也就是说:要时时刻刻的走在众人所向的那个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道德体系,群众才会拥护你。有了群众的拥护,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而不是刀切豆腐两面光,走中间道路,谁也不得罪。也不是“做事情要有分寸,要有度。不要做不够,也不要做过头了。”
大家结合一下中庸的内容,看看我说的是不是有道理。
谢谢。多提意见。以后再解释一下“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