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欠下的瞌睡,总会在某个时间全部还上。
原以为借着中秋国庆的机会休息一两天,结果一放松就上吐下泻。驱车600里外在床上睡了2天,半夜起来拉肚子想吐槽两句,却遭遇数字鸿沟。
列宁同志说,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我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说法。工作期间休息一下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之余的休闲则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只是为了工作,放假也不过只是在家加班,人和机器又有什么分别?明明躺在床上,心里却还想着未完成的工作,甚至担心是否有所遗漏,让人感到非常无力。
早在1928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有个预言,到2028年人们每天工作不超过3小时,而且这种短暂的工作日不是必要的。现在看这态势,不仅没有越来越闲,反而越来越忙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为什么呢?
一方面,也许整个社会的平均工作时间的确在减少,但不是每个人都在减少。闲的人可能更闲,而忙的人则更忙。君不见,广场上跳舞的“大爷”“大妈”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尽管每周法定工作时间已经从48小时减少到40小时,但实际工作时间超过70小时的情况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随着通信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工作与休闲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即便是在空闲的时候,偶尔也会有工作要处理,就会觉得好像每时每刻都在忙碌。而且,如果放假的日程表还有必须要见的亲戚、必须要走完的景点、必须要参加的饭局等必须要完成的任务,那也只是变相上班。
这样的状态持续下去,人就容易感到倦怠。越优秀的人越容易倦怠。好比一高一矮两根蜡烛,同时点燃后直立放在桌面上, 然后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盖住,高的蜡烛会先熄灭。要想蜡烛燃得久一些,可以降低燃烧速度,换更大的杯子,更重要的是时常透透气,补充新鲜空气。
真正的休息,不,应该说休闲,是人们从工作、家庭、社会的义务中摆脱出来,为了休息、转换心情、增长知识,自发性地参与的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力的任何社会活动的总称(法国社会学家杜马哲迪尔的的三要素理论,包括放松、娱乐、个人发展)。能够自由安排时间,自由选择活动,才算得上休闲,才能达到休息的效果。哪怕是翻翻杂志、散散步,只要能主动放空投入其中,都是很好的休息。这并不是浪费时间。
繁体字中,门中一个木(閑),是等闲的闲,平常熟练,通“娴”;门中一个月(閒),才是休闲的闲,清静无事,开门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
嗟乎!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