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有余,又要过年了。
年年过年年年过,年年过年不一般。
在如今物质极大丰富的情况下,过年似乎成了很平常的事情了,所以,也就感觉没有儿时那年有味道。
但是,每到年关,总回想起儿时那过年的趣事,让我回味无穷。
话说回来,过年就是一个过程,也是文化传承。
扫舍是过年的首选。
农家人忙碌一年,眼看腊八一过,家家户户就开始进行“扫舍”,也就是如今说的打扫卫生。
关中地区,乃是黄土川道,尘土飞扬,家人们用扫帚把家里要全部清扫一遍,特别是在房子里的蜘蛛网,灰尘,都要细细扫一遍,这时候,要头戴草帽,身上也用布块遮掩起来,防止灰尘把衣服弄脏。
清扫完毕,接下来就要刷新墙壁。由于一年来烟熏火燎,土墙势必留下痕迹。这时,就要把土墙刷新,才显得有年味。
而在解放初期,白灰在家乡不多见,最好的材料就是去土壕里选择白土,它是唯一能代替白灰的。
外头人(男人)就用笼子挑回来白土,打碎,放在大瓦盆里,搅活匀,并且要把稠度调整好。这时,就用糜子做成的笤帚,开始对房间进行类似刷涂料一样的全部刷一遍,等到墙壁完全吸收好,有半晌功夫,屋里就是一片光亮崭新的感觉。
新年新家的氛围就出来了。当然,在扫舍之前,必须把屋里的家具全部挪到院子去,防止在清扫过程中打碎家具,也是图个吉利。特别对于厨房,就必须加重白土的计量,才能完全覆盖那些烟熏火燎的痕迹。
关中地区窗花是展现过年气氛的亮点。
一般农家人,在三间偏厦房子里,左右会各有一个窗户,由于当时没有玻璃,窗户主要是用纸糊起来,而且是糊在一个有36格方块大小的窗子里边。
当时最好的纸就是白粉莲纸,防止冬天风吹进屋子里去。过年时,都要给每个格子里贴上窗花。
窗花是有各种颜色的纸剪出来的。最原始的窗花是有底样的,然后才能照着底样剪出来。
底样是怎么做成的呢?就是要根据窗户的格子,以及窗户上的造型来决定。
要进行设计,具体需要鸡,鸭,鹅,还是苹果,石榴,桃子,还是狮子,老虎,狗,这些窗花,都在民间流传很多。
有些巧手姑娘,都会把窗花底样如家珍般保管好,待到冬季,农活少了,少女和少妇们一起,买来剪子,用水把底样窗花打湿,然后贴在需要剪裁的各种颜色纸上,用煤油灯上面的黑烟,来回熏烤,这时,底样就被熏在纸上,然后去剪裁,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窗花就出来了。
然后根据十二生肖和各种动植物窗花,把窗户装点的喜气洋洋,春意盎然。
贴对子,也就是春联是男孩子的专利。
年三十,母亲早早把浆糊熬好,父辈们根据自己家庭的情况,请村上的先生写起对子。或福,或禄,或寿,都会押韵,工整对仗,读起来很上口。
小时候,我都会跑遍村里的城墙内外,去挨家念对子,理解对子的意思,也为今天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请先人,是过年最热闹的事情。家里贴上对子,窗花,把族谱安放在客堂最显要的地方,摆放各种水果,饭菜,自然香蜡纸表一应俱全。
下午四点左右,由长辈带领,男孩子随后,手端木盘,孩子后面挑着玻璃灯笼,意思为先人照路。一前一后朝先人坟里走去。
到了几代人长眠的地方,逐一在坟头看香,烧纸,然后嘴里嘱咐:请先人们回家过年。传说,所有的先人们就会跟着家人回到家里,一起过团圆年。
由于是公坟,家家户户都去请先人,路上,坟地里,到处都是人,当夜幕来临之际,朝身后看去,祖坟地里的灯盏隐隐约约,好一派春节景色。
先人请回家后就是要放炮,表示对先祖的欢迎。然后,要全家人一起,向先人磕头作揖。
从此以后到十五,每天每顿饭,都要给先人敬献。这就是孝道文化,我们一直这样做。
请先人是风雨不辟,有时候正好遇到大雪飘飘,寒风咧咧的天气,但是,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要把先人请回来。
拜年是我做小孩子时最开心的事情。大年初一,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服,按照习俗,都要给父母和户族长辈去拜年。
我拜年就是圆满给长辈磕头,恭贺新年。那时候,通过磕头,唯一得到的是核桃,毛栗,枣儿,当长辈把这些礼品给我时,心里又高兴又矛盾。
高兴的是通过拜年磕头得到了东西,矛盾的是,把刚穿上的新衣服跪在底下弄脏了。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磕头开始给钱了。但是,那时最多给钱也在五角左右,一般都在一角钱。
也有拜年太早,长辈没有起床的现象。但是,老人们都会悬赏我们东西的。
凡是拜年得到的东西,那可是要高兴一个正月。舍不得吃,舍不得用,一直在兜儿里装着,高兴时拿出来看看,直到过完年,才慢慢开始吃了。
物质贫乏时代,就一个核桃,会有满足感,而且很强。
走亲戚是过年时的好光景。一般情况下,父母会带你去走亲戚,而且都是步展,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就是走几十里路给小姨拜年,也要坐船过渭河,然后走半天才能到达。
一路上,父母会边走边说话,有些话,至今我都能记住。来年如何丰收,如何在生产队多挣工分,多挣钱,力争不当短款户等等。
到了亲戚家,可以说是改善生活。先是吃一顿臊子面,上午再吃一顿馍和烩菜。
由于年幼,就特别喜欢走亲戚。有的亲戚家里情况好,兴许能给我几毛钱,能为自己买来作业本子,或者钢笔。心里是满满的开心快乐。
其实,那个时候走亲戚很随意。礼品就是两把挂面,回家时,再回五个小馍。
我感觉,那时候亲戚特别亲。只要谁家里有事,不管有多远,都会按时来帮助的。
那时的文化活动也挺多。村子里由于战乱原因,居住成回子型,四周都有城壕,断然通过几丈宽的沟道,防止外来入侵。
所以,有东西南北四个大门,每到过年,城门口都要用高大的松木,搭建起秋千,供村上男女老幼荡秋千。
村上的皮影戏可是附近有名的。每到过年,就会在村子里支起台子,垃起幕帐,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五泉曲子(张良卖布),锣鼓一响,文场面就响呱起来,大戏就开唱了。
大家穿上新衣服,互相招呼着,把戏台子围的好不热闹。
再一个就是锣鼓队,初一早上起来,由长辈带队,挨门挨户地往过敲打。
古时候,传说妖魔鬼怪只要听到锣鼓声,就会吓得跑得很远。所以,这锣鼓喧天就是吉祥如意,就是大富大贵,就是平安吉祥。
当然,锣鼓曲子很多,有欢快节奏,有悠扬传奇的。如果再有一个划船的丑角,那是热闹极了。
我们村子的耍狮子是方圆有名气的。年轻人,一到腊月,就开始练习耍狮子。
登桌子,是由耍狮子的人在桌子上来回表演,虽然地方窄小,但是,两个人的表演丝毫不马虎。特别是要登梯子,这就是很高难度啦。要做到万无一失,台下练习功不白费。
狮子出去就是半个月,等回到家里,已经是农历二月了。耍狮子的人挣回来好多食品和粮食。这为明年表演打下物质基础。
时间如流水,转眼即逝。现代文明下的过年。自然是比儿时的年丰富多彩,享受精神和物质文明比那个年代要好的多。
但是,那个年代给了我生活的基础,每每想起,感觉特别有意思。有些事儿如今已经看不到了,可是,依然在我心里飘荡。
儿时的年,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