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饭局里的男女
中国有很多特色,比如:中国式饭局。
在中国,没有什么问题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多吃几顿。
饭局里有两种人,一种是男人,一种是女人。
男人们久经沙场,女人也在一场场饭局中如履薄冰。
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看似简单轻松的场景,里面的水却很深。入座、点菜、敬酒、吹牛,每一项都要把握得恰如其分。
通常,到了酒桌上,有些端着的架子,看起来就卸了。攀完老乡、校友,就开始称兄道弟,再来几个半荤不素的段子,大家看起来就是过命的交情了。这时候,适时说些想法和诉求,也就不伤感情了。
朋友任德武是某公司的策划总监,他算是饭局里的老油条。
任德武所在公司的客户群体主要是政府和企业。每个项目都会经历几次饭局,至今都没出现过签约前不经历饭局的项目。在项目签约前的前期谈判阶段,他没少和老板跑场子、攒局子。
在会议室里,很多不方便正式商谈的话题,可以在酒桌上商讨,比如合作意向、项目汇报、项目进展等。通过饭局,能让彼此互相熟悉了解(当然是以一种轻松私下的氛围,还混杂着互相吹捧)。
饭局上,要论朋友巩固交情,不管之前是否认识,反正一顿大酒过后一般都是其乐融融。结束时,还不停邀请对方“下次还要好好聚”或者“来成都,一定记得给我打电话,我们再喝”。
任德武说,政府官员很忙,开的会议也都是务虚为主,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想要了解我们作为乙方的资质、实力和经验,通过会议内容或者会议材料,只能了解个皮毛。
如果是比较正规的企业或者外企,或许决策层会通过对材料的审议、外脑顾问的咨询来进行了解。但政府官员和国企高官们,更习惯通过饭局的方式,在嘻嘻哈哈觥筹交错间把乙方的底细摸清楚,基于饭局的表现作出靠谱的决策。
作为乙方,也需要通过在饭局上来了解甲方整体的规划打算,可实现的程度,领导的控制力度,以及在一个大型项目中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来确定这个项目有多大的胜券。
说实话,饭局上的表现比做项目汇报要难的多,对氛围、说话时机的把握,如何投其所好,如何随机应变都有讲究。
任德武的印象中,碰到过一个山东老板,吃饭就特别讲究。
先说入座。
山东自古是礼仪之帮,所以酒桌上的宾主、长幼之分是不能马虎的。酒桌上,一般冲门口的位置是留给主人或者东家的;主人对面的位置叫“主陪”,是主人一起来招待客人的。坐在主人左面的是“主宾”,右面的是“次宾”;相对应的,左面挨着主宾的是“副主陪”,右面挨着次宾的叫“次陪”。
其余的位置宾主可以随便坐,酒桌上戏称这些人是“不三不四”,原因是酒桌上没有”三宾”、“四陪”的叫法。
任德武说,很多人弄不清除其中的原委,很容易坐错位置。好在我看过一篇文章,通过看桌上杯中餐巾的叠法,分辨出主宾和次宾,才避免了坐错位置的尴尬。
原来,主人的餐巾一般是折叠成圆筒形状,插在杯子里面的。而主陪的餐巾则是叠成扇面状的,其他位置的餐巾则是三折呈花瓣状。
宾主落座,开始倒酒。
山东人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大碗喝酒。
山东的标准杯是三两三的高脚玻璃杯(何时兴起这种杯子无从考证,但一瓶白酒正好能倒三杯)。
入席后每位先满上一杯酒,叫门前杯。
意思是让各位自扫门前雪。这杯酒是每位到场的人必喝的,不喝是对主人的不尊重。
这第一杯酒当然要由主人带领大家喝。主人一般要有一个开场白,客套一番,然后定个标准。就是说这杯酒要分几次喝完。一般是6次,叫“六起”。“起”的意思包含有“发达”的意思,图个吉利。
那顿饭吃完,任德武学了不少中国式饭局中的酒桌文化,不禁感慨饭局里的水太深。
除了男人们的商务饭局,饭局里的女人们也粉墨登场。
朋友丛莱属于女强人类型,靠卖酒水生活。她独自打拼的那几年,没少被“欺负”,经常有男人以为她做酒水人就豪放,握个手都半天不松。
“所以现在,我握手都会只握一半,保证不失礼后就很快收回。长期以往,所有男性客户便都会知道尊重,就像我滴酒不沾,也从不会有人劝我酒一样。”丛莱说。
待过职场的人应该都见过一两朵“饭局之花”。
有些人可能是天生爱热闹,乐此不疲的穿梭在各个饭局之间,能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还有人明明不喜欢,还要使出全身力气,去“应酬”饭局;更有人,默默接受着潜规则的洗礼与摧残,赔上了女人本该最宝贵的自尊;还有人,她自己就是规则,从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
去年,一篇名为《一桌没有姑娘的饭局,还能叫吃饭吗》的文章,在朋友圈热传。其文轻佻,其意猥琐,引来骂声一片。
文章称如果没有女人,再荤的饭局也都是“素局”,还把女人比作各类菜品。
姑娘于他们而言,是饭桌上的花瓶,是汤碗里猪牛羊鞭之类的壮阳物,是借以展示魅力、权柄的饰品,而唯独不是姑娘本身。
他们貌似成功,其实昏聩,往往并不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看似道貌岸然,其实猥琐,并不真正以男人应有之礼仪对待异性;他们借着荤段子、可进可退的“关心”对姑娘实行性骚扰,试图营造魅力非凡的假象,其实是借以消解男性魅力所剩无几的不安。
饭局的意义在哪里?
吃饭事小,出局事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