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王崧舟老师,大家脑海里浮现的一定是 “诗意语文”,很多人和我一样特别崇拜王老师,每一次听他讲课,都被王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笑容可掬的神态,磁性感染的声音,毫无距离的亲和,调控课堂的节奏,灵动的思想内涵,浓浓的语文情怀,独有的大家风范,不断坚持追逐自己的语文梦想,是我学习的榜样!
如今在互加计划又聆听到他职教的《爱莲说》,让我感到他并不是单单在教语文,而是在教文化。我们知道古人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从不会直接写出,而是会找一种事物来代替情感,我们把它叫做意象。比如杜鹃(又名子规)这个意象,这种鸟在诗中出现时大多是忧愁之感。如李商隐的《无题》“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无不表明作者的哀伤、悲凉之意。在王崧舟老师的《爱莲说》中他也在向学生传达这种意象文化。
本课伊始带领同学们一起认识几种花,其一是菊花,说到菊花必须提到陶渊明,以陶渊明的“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说明他爱菊的原因。最后总结菊这一意象,菊象征着隐逸,菊之爱便是隐逸之爱。其二是牡丹,通过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东京城。”;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徐凝的“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总结出牡丹象征着富贵,牡丹之爱便是富贵之爱。随后突出本课的写作手法,烘云托月引出莲花的品格即君子。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君子的洁身自好;濯清涟而不妖是君子的泰而不骄;中通外直是君子的通达正直;不蔓不枝是君子的刚正不阿;香远益清是君子德布四方;亭亭净植是君子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是君子自尊自重。突出莲花和君子之间的关系,借物喻人,莲之爱便是君子之爱。紧接着又通过周敦颐不同时期的小故事进一步体会莲的品格。最后以文学家周树人和周恩来总理他么同为周敦颐的后人,完美的传承了莲的君子美德。
这样的课堂谁不受益?这样的教师谁不折服?这样的语文谁会不爱?语文教师责任重大,教语文就是教文化,且教且求索,希望我们能够让更多的孩子爱上语文,爱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