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跟各国人都聊得来》这本书,我又有了好好学一门外语的冲动。对一个年近不惑的人来说,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简单回顾一下自己的学习经历吧。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末的山东农村,初中一年级才开始接触“英语”这个东西。当时的英语老师都是民办的,在本镇的高中毕业后就开始教授初中的英语。用老婆大人的话说就是,“你学的既不是美式英语,也不是英式英语,是鲁(山东的简称)式英语”。
可是,我们农村孩子天生好学。学不好音标没关系,我们会记单词;听不懂对话没关系,我们会做阅读理解。就这样磕磕绊绊,我们一路通过了高考,过了四六级,还考上了研究生。
有趣的是,我研究生的专业竟然是欧美历史,需要经常出入外文图书室,毕业论文的参考资料90%都是外文,而且课余做兼职还参与过两本图书的翻译。
尽管如此,我依然听不懂几句英语,听力课上全靠蒙,勉强通过研究生外语结业考试(因为听力只占一小部分分数)。至于第二外语,我压根没选,当时给自己的理由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与其花精力学二外三外,还不如把一门语言学好了。其实也知道自己骨子里严重的自卑,这是对自己语言天赋的严重质疑。还记得一次导师举报涉外学术活动,我和师弟负责接待美国教授,记得当时是陪同去转“大栅栏”,我硬是一句话都没告诉说,全靠师弟一个人在支撑。
毕业后,误打误撞进入出版行业,接触最多的还是引进图书的编辑和出版,不过利用我上学期间积累的词汇量也能对付,无非上谷歌查阅一下资料,翻译一些亚马逊上的评论而已。慢慢的,自己能做选题策划了,需要经常与版代打交道,偶尔还要参加国际书展会见外国出版商。这些时候语言不过关的短处就暴露而已,只能真诚的点头微笑,说句“nice to meet you”,然后就只能把一切交给翻译和版权部的同事。
每逢这些时候,我也产生过好好学习语言的想法,但很快就打消了。多年的经历告诉自己:“你没有学习语言的天赋。”我还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
“都这把年纪了,还学啥啊”
“哪有时间学外语啊,家里单位一堆事呢”
“这可是个费钱的事儿”
“语言是需要环境的,没条件出国,咋能学好呢”。
……
可是,在这本书面前,各种“原本以为”都显得特别苍白无力,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只是内心恐惧和懒惰的借口。
(1)学语言需要天赋?
No!这本书告诉我们,根本没有语言天赋和语言基因这个东西。你看那些多语言国家和地区,每个人会几门语言是很正常的事情。
还真是这个道理:欧洲的面积跟中国差不多,中国各个地方的方言天差地别,估计发国人学西班牙语和北京人学说广东话也差不多。
(2)没有时间?
No!这本书告诉我们,关键不在于你学了几个月或几年,而是你每天真正学了几分钟。
是啊!真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每天真正抽出几分钟,专注学习,很多事情都能拿下。
(3)年纪太大?
No!这本书告诉我们,相对于小孩子,大人学习语言更容易,因为语言不仅包括语法和词汇,还包括一些的交流,眼神,肢体语言,等等,这方面儿童学习起来更困难。
相对于学龄期孩子,他们跟成人相比唯一的优势就是,不怕犯错,不怕丢面子,这点还真是。对成年学习者来说,不怕犯错,这点太难了!
(4)有钱人的专利?
NO!作者以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习工具的质量跟它的价格没有关系,一些免费的软件更好用。
因为作者自身的经历,我信了!因为他21岁前只会说英语这一种语言,学习外语的经历都很失败,比如在西班牙学了六个月,却只敢问东西的价钱和厕所在哪儿。后来,他脑洞大开,一口气学会了12种语言,被美国《国家地理》评为“年度旅行者”。
(5)需要出国学习?
NO!这本书告诉我们,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出国学习反而让人无所适从。只要肯用心,在国内也可以创造互动性的语言环境。
(6)没有足够好,不敢开口说话?
NO!这本书告诉我们,永远没有准备好的那一天!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不是用来学习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语言学习经历很失败,唯一的可能就是你一点都不用它去交流。
最后这点最震撼人心。这也就是“我们上了这么多年学依然学不好一门外语”的病根所在。因为我们学习语言目的就是为了考试,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毕业和工作,并没有把语言当作一门交流的工具。
这本书还指出了一点,那就是一般的语言教学模式是违背学习规律的。我们一般认为,先记单词、学语言,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之后,再学着说话。而作者的模式恰好相反,学习语言的诀窍,就在于第一天就开口说。有了一定的交流基础之后,我们才会觉得语法的重要性,那个时候在学习语言就事半功倍了。
想想还真是这个道理。就拿小孩子学习语文来说吧,六岁上学,一步步学拼音、汉字、造句,到了三四年级才开始学写作文,在这之前他们已经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了。如果让两岁的小孩子学写拼字和作文,相信大多数父母都觉得是扯淡。可是,我们自己的外语学习经历就是这样的扯淡!(尤其是经历过哑巴英语和考试为取向的教育的人)。
(《跟各国人都聊得来》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