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成都和厦门这两个城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慢节奏的生活、悠闲的步调、繁荣的餐饮和浓厚的文艺氛围,以及餐厅门口一边喝茶一边做生意的老板。
四川方言是最好听的方言之一,易懂且有趣,天生话里就带着笑点。刚下飞机,就听到一姑娘给他男人打电话,说话那音那语气,娇柔并不做作,婉转绵绵,让听者无法抗拒。想起最近一次被方言感动到还是在苏州,地铁上女儿跟父亲讲话,吴侬软语,自带旋律。
来到成都,带着两个目的,第一,感受巴蜀文化,天府之国有厚实的历史及生生不息的文化,能给人以精神上的力量;第二,就是吃,那句被我们用烂了的话: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爱负的太多,美食找补吧。
地道的成都文化在宽窄巷子,茶馆与酒吧错落有致,门口喝茶的大爷与穿着时髦的姑娘擦肩而过,传统与现代交相呼应,映照着这座城市,古老而又年轻。一碗茶一把瓜子就能坐一下午,就一个字,慢。走在巷子中会不自觉的放慢脚步,放低声音,放空心思。如今的人们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万事都在“抢”,生怕比别人慢了。路上行色匆匆抢公交抢地铁,工作中抢效率抢利益,回家抢淘宝抢着刷社交软件。很少留些时间给自己思考,让自己停下来。走过很多城市,与北上广的快节奏相比,成都人的慢,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
这里会看到很多老成都的东西,在宽巷子中,有一家供游客参观的院落。院落古色古香,展示着民国时期一户普通成都人家一天的生活场景,用一个院落复原这个家庭的厨房、书房、堂屋、新房等,向参观者呈现老成都的生活状态。我参观时正值夜晚,人客罕至,院子里灯光温暖暗淡,角落里水声潺潺,推开偏房,木门吱呀了一声,屋里透着一股沉木的香气,我只身进入,环顾四周物件竟然有相识的感觉。相似的情景,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炊烟袅袅的时候,奶奶亲切的笑容,她在灶台旁忙忙碌碌蒸年糕,爷爷拿一火钎在烫猪蹄。一切清晰可见,而如今景似人非。
我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但无论到哪个地方游玩,总要去寺院走走,闻闻焚香,听听梵音。于是,文殊院列为首选。由于免费开放,来参观的游人和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先是看到千佛塔,有文字说明转佛塔积无量功德,不放过每次积德的机会,我立即合手转塔,口念金刚萨垛心咒。佛塔左右两侧分别是长廊和碑廊,随后可以进入后院各殿参观参拜,而后每到一处便焚香跪拜,默念心经。走在这样闹中取静的寺院内,抛却尘世喧嚣,感恩生命中遭遇的一切。听梵音阵阵,大小和尚来回穿梭,善男信女焚香叩拜,一时忽然觉得这才是智慧的文殊院,信者,大可停留,不信者,来去自由。出寺的时候不经意看到了大殿上的一副对联:“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我站在对联前琢磨了很久,忽觉生活处处禅机,人生的态度皆涵括于此。
来到成都就不得不说吃,我本不算吃货,但对吃喜欢研究,说起吃来,成都绝对是吃货的天堂,女娲在造人的时候一定造了一帮厨子撒在了成都。吃的地方太多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条街能挤十几家馆子,小吃街除了大家都熟悉的锦里,还有春熙路九条巷子,比起饕餮大餐,市井小吃往往更容易让吃货们心神荡漾。
走进锦里,叫卖声、讨价声和咽口水的声音与雾气腾腾的各种味道杂糅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成都的吃文化。我记得我写过一首歌,将各地吃过的好吃的串成一句句歌词,写锦里的时候口水直流。去的时候特意空着肚子,果然各种特色小吃目不暇接,摊子一个接一个不重样。就像成都的美女,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成都名小吃品种繁多,从各色小面到抄手包饺,从糕团汤圆到筵席细点,从凉面冷食到热饮羹汤,从锅煎油烙到蒸煮烘烤,堪称香色品种琳琅满目,酸甜咸辣各味俱全。
来四川不吃火锅怎么行?第一顿晚餐去的是小龙坎火锅,在成都,这家算是地道的火锅了,锅内飘着一层花椒与辣椒,汤内加入店家自制的酱料与老油,水开之后如同岩浆泛滥,食欲片刻奔涌而出。味道自然不用提,麻、辣、香三种味道裹携着味蕾,瞬间能将革命友谊升华,吃到嘴里就一个字,爽。
抄手也要提下,它有很多种叫法,在北方地区多叫馄饨,在广东地区叫云吞,在成都就叫抄手。龙抄手一般有两种吃法,一种是红油的,一种是清汤的。汤要清澈,馅要细腻。古人说,“今之馄饨,形如堰月,天下通食也”。有家老字号店在春熙路旁边,生意兴隆,食客如山,黑色的牌匾上漆着鎏金颜体三个大字——龙抄手,大气磅礴。
锦里小吃街自然是最聚人气的地方,食客站着吃的,坐着吃的,走着吃的,看人家吃的,千姿百态。小吃种类繁多,有三大炮、菠萝饭、糯米糕、牛肉干、凉粉、烤串、串串香、糍粑、钵钵鸡、担担面,一一品尝之后虽然舌头已失味觉,但总觉还不过瘾。当天晚上借着看川剧的机会偶然遇到九条巷子,那天恰逢元旦,巷子里人满为患。不得不佩服吃的力量,英国有个作家说人只有两种原始的欲望,即食欲和性欲,人的其他欲望全是这两种欲望的衍生品。原始社会时男性可以随便拉一女性进山洞,然而如今非原始社会,大街上你若是随便找一姑娘表达意愿可能会挨抽。但是,满足食欲不用看人脸色啊,只要兜里不比脸干净,吃多点又不犯法。有几个人,从巷头一直吃到巷尾,一抹嘴本想折回来再来一趟,却发现来路已被人流吞没,无挤进去的勇气,只好悻悻而归。元旦这天,人们要对新的一年有所展望,吃个滚肚圆或许是最实实在在的寄托。
三香三椒三料,七滋八味九杂,这是川菜的特点。吃在中国,味在四川,川味之精髓在成都。祖国地大物博,八大菜系各具特色,要论起吃来,中国是全世界的祖宗。随便哪个地方都有自己丰富的味道,都有独特的小吃,值得自豪的代表菜,川菜在祖国菜系大家庭中展现着风姿万种,魅力无限。要是和大家仔细捯饬捯饬,恐怕得十几万字,若无魅力也不会引的各路“豪杰”蜂拥而至。川菜的魅力在哪儿呢?我觉得俩字儿,有味。什么菜没味?什么菜都有味,而川菜的味是专门能下饭的,下了饭就舒服了,才能叫吃,这是川菜最原始的魅力。而更大的魅力还不在这,在人味,菜味培养人味。你吃一辈子川菜,决不会变成上海人;你对粤菜吃上了瘾,讲话都带一股广东腔儿。
吃什么菜就造就什么人的性格,四川人的性格是什么呢?是泼辣,是细腻,是顽强乐观。泼辣是因为吃麻辣,浑身毛孔喷张,汉唰唰地往外冒,舌头都烫直了,实在没功夫和你细细地掰哧;细腻是因为不满足于简单的口味,决不因能下饭就马马虎虎凑合吃,嘴里淡得无聊时,必定要创造出七八种怪味,辨出个不同来,讲出个道道来;顽强是一道道麻辣菜下肚,火烧火燎就像灌了自己半斤烧酒,梗着脖子喊,“老子怕哪个?”川军自古英勇顽强,战无不胜,血液里带着麻辣味,拼的就是血气。汶川地震将四川折腾了个底朝天,许多从废墟爬出来的人拍拍身上的灰尘,埋了亲人,继续生活。网上传个段子,一地震幸存者被俄罗斯的救援队员救上来时,记者采访他的感受。他操着一口地道的方言说:狗日的地震好厉害,我一睁眼看到周围全是外国人,还以为把老子震到国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