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册一册读完这套《陪孩子读古诗词》,仿佛回到了那个久违的童真的梦里:小草,柳絮,桃花,青杏,燕子,白鹭,红鲤鱼……笑啊,闹啊,跑啊,跳啊,累了,倦了,就躺在晃晃悠悠的小船里……满池的星星摇着船,满池的青蛙唱着曲……
都说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和哲学家。他们还没对这个世界习以为常,所以总能感受最平凡也是最细微的美,总能问出最稀奇也是最深刻的问题。
陪孩子读古诗词,就是为了把这份天生的童真,保留下去。
上天造物,悄悄把诗隐藏在自然里。而诗人们,又偷偷把诗采撷出来。是故,诗里有自然,自然里有诗。草木芬芳、虫鱼鸟兽、日月星露、山水童真,无不是诗。
陪孩子读古诗词,就是为了亲近诗里的自然,读懂自然里的诗。
那么,究竟该如何陪孩子读古诗词呢?
一是要读
诗有节奏、有韵律,合乎孩子喜爱音乐的天性。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泉水叮咚,如鸣声上下,如波涛起伏。
孩子读诗,会忍不住摇头晃脑,那是在为音乐击拍。陪孩子读诗,任其感受音乐的律动,而Ta背不背得,反倒不用太在意了。
二是要讲
讲诗里有自然的色彩:
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白鸟掠过碧江,红花在青山上绽放,多么强烈的颜色对比。如“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橙子树、橘子树都挂满了果,橙黄橘绿,错落有致,是多么好的时节。再如“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短短两句,点染了五种色彩,多么绚丽斑斓的秋天。
讲诗里有自然的声响:
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诗人在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中醒来,好一个晴朗欢快的早晨。接着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他回想起昨晚一夜风雨不停,心里生出了担忧和怜惜:那些花儿,不知她们还好吗?再如“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诗人躺着睡不着,时不时听到竹子折断的声音,那是积雪太重把竹子压折了。他裹紧了被子,心想:好大的雪啊。
讲诗里有自然的香气:
如“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微风吹动了水晶帘,也把那满架蔷薇的花香,送到小院中的每一个角落,多么静谧清新的夏日。又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在诗人们的心里,白梅胜雪,胜在何处呢?胜在暗香浮动,清逸脱尘。
三是要演
诗里有故事、有情节。陪孩子读古诗词,一定要表情丰富、手舞足蹈地把这些故事情节都演出来。
如“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小孩子追着黄蝴蝶跑啊跑啊,可是一眨眼,蝴蝶飞入了菜花丛中,再怎么找也找不到了。他望着满目金黄,呆呆地站着,好生懊恼。
再如“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应能《小儿垂钓》),鱼儿眼看就要上钩了,却走过来一位大叔要问路。小孩生怕惊走了鱼儿,急急地摆着手,他指指水里,又把手指放在唇边,嘘——,千万别说话。大叔见状笑了,他虽没问着路,却觉得这个孩子好可爱好有趣呀,于是一回家就写下了这首诗。
四是要动动手
《陪孩子读古诗词》的插图非常美,插画家结合了国画与水彩的技法,渲染出一个绮丽的诗的世界。陪孩子读古诗词,既要一同欣赏这些插图,也要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去涂抹,要相信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Ta亲手涂抹出了碧与红,那一定会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了更深的理解。
又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把春风比作了调皮的小剪刀。而孩子,又何尝不像春风一样调皮呢?据“谣传”说,我两三岁的时候,就曾坐在床上把母亲的丝缎被面剪成了“柳条”。
所以,读这样的诗,不妨和孩子一起做做手工:用绿色的纸剪出一片片树叶,用红色的纸剪出一朵朵小花,把它们粘成一幅《春风图》,多好。
五是要动动脚
诗里有自然,自然里有诗。无论多么生动的讲解,多么传神的演绎,都代替不了在大自然里的亲身体验。
陪孩子读古诗词,不能总是坐着读,一定要动动脚,走到自然里去。那色彩、那声响、那香气——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才更鲜活。
比如读“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如果孩子从来没有夏日夜晚在乡村留宿的经验,那Ta如何能知道“半夜鸣蝉”“蛙声一片”是什么样的声音呢?Ta又如何能知道“稻花香”是什么样的气味呢?
再如读“疑是鲛人曾泣处,满池荷叶捧真珠”(成彦雄《露》),只有孩子曾亲手捧着荷叶,注视着晶莹剔透的露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那Ta才能体会“满池荷叶捧真珠”是多么美好的意象啊,那Ta才能领悟诗人把荷叶上的露珠比作美人鱼的眼泪,是多么神奇的比喻啊。
孩子天性里就爱诗,爱自然。
所以,为留童真为留梦,要亲近自然亲近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