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持》是一本探讨人与科技的关系的书,作者玛丽·K.斯温格尔是一位心理学博士,此书基于她20年的临床经验及其作为精神认知科学研究者的脑—电研究成果。
数字技术推动文明进步的功劳不可否认,但同时它也在拿走些东西:行为、关系、同情、价值……
此书由浅入深地向我们普及了数字媒介的滥用带来的文化、社会(行为)和神经生理层面上的变化。
其中最引我深思的是神经生理层面上的变化:
“但在这些发生的同时,与汽车一样,数字媒介的恩赐变成了诅咒。我们一开始所欢迎的随时随地互联到现在入侵了生活中的所有空间。我们处于永远 ‘待命’的状态:同事、父母、配偶、子女、情人,我们必须(同时)扮演所有角色。我们中的很多人,已无法或者不能从这种‘便利’和喧嚣中脱身了。”
永远在线的状态使得我们大脑的兴奋度不断上升。在数据时代来临之前,人在自己的业余爱好中度过轻松的闲暇时间,这种业余爱好是无强目的性的,是纯粹休闲的,能让人减压和放松。从神经角度来说,数字技术的问题在于它不会让人放松,反而让人更加兴奋。
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选择和可能性,使我们一直处在对未知的预设和期待的兴奋中,所以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地得到满足,得不到满足,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感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们的大脑中。
这种焦虑和抑郁的感觉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说就是“丧”,这是朋友圈和微博的高频词。我问室友她们在什么时候会感到“丧”,她们表示有的“丧”并不是数字技术带来的,但也有时候的确是因为互联网的超兴奋状态之后带来的“丧”。如:一室友在跟她的游戏里队友们一起成功打怪上分后十分兴奋,她的队友有事不能继续玩下一局了,她的兴奋感就被突然打断,随之而来的就是夜里的不甘、焦虑甚至失眠。
“丧”对我来说也不陌生,有时候就会表面上止不住地兴奋,但是心底“丧”得要死,究其根源,是当天一直管不住自己地在看综艺节目,原定的学习计划却没有完成,不安、焦虑、懊悔、反思……负面情绪不断增加。
每当期末复习周的时候,身边也不少同学表示在“紧张地玩手机”,紧张的原因是快要考试了,但是还没开始复习或还没复习完,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扔要“坚持”玩手机,这不正是身边病态滥用和数字成瘾的表现吗?
永远在线,永远焦虑。我们什么时候能在出门忘了带手机的时候,不再时不时地问会不会有人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