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庸》确实是机缘巧合,但最初并没有认真对待,心想也不过是一二十分钟的课,权当心灵寂寞时的一点喧腾,情绪低落时的一点能量。就像渴了,喝一口也许并不可口的水来润润喉咙,并没有去想它是否真能解渴,也觉得它可能如众多公众号的一些寡淡的鸡汤一样,未必有营养到哪里去。
可是,到今天为止,我已经听到了第10课,不但没有感觉乏味,反而发现它确实价值不菲,学习也越来越认真了。因为,我感觉,这真是暑天一杯解渴的水,是能给养积贫积弱思想的一碗营养粥。
经典就是经典,当我深入进去,就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
10天来,只听了10节课,在原文来看,仅仅是个开头,在学习课程的72节安排来看,也只有1/7,但它已经展示出了其内容的丰富性与思想的深刻性。
纵观这10课,在内容上它为我们讲了人之天性、修道的真谛、独处的德行、处事的分寸、待人的态度、面对恶的英勇无畏,面对生活的自信坚定……所论涉及的有个人修养、行事方法、为人方式,有对自己的警醒,又有对他人的赞扬。其广博的内容一下子会让我们联系到生活与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不可谓指导不全。
文章开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首先点出了中庸之道的本质,即遵从天性(良知),展现天性(良知),丰盈与培养自己的天性(良知)。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应该就是基于《中庸》的思想,开头这一句话,指出人们不仅要保持天性,还应该呵护与培育壮大天性。短短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初心不易坚守,中庸很难达到。
但这10节的课程,通过老师一章章的解读,不管是慎独也好,中正平和也好,或者守孝悌、思无邪等,让我明白,一个人要接近中庸,归根结底是能常常保持一颗空灵纯粹的心,对待世间万物如赤子对待亲人一般,满怀真诚与信任。
记得在听这节课之前,和组长聊天,说到人之孝悌,她说,她时常想,小孩子对待父母的行为是多么令人感动啊。他们会百分之百的无条件相信父母,无论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在他的眼里都是完美无缺。他们会原谅父母的恶言,忘却父母的坏情绪,包容父母所有的缺点,而把自己小小的心儿贡献出来。但我们多数大人,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渐渐生了抱怨,失去了对父母无私的爱。和小孩子的心相比,真是感到惭愧。
我听她这样说很受触动,为人父母,我们可以对孩子无私地去爱,但对待父母的心,我们还能做到像小孩子一样吗?我们也从小孩子走过来,为什么对父母的心却在成长中发生了变化呢?归根结底是心灵在成长中蒙受了太多的尘埃,不再空灵与纯粹,因而哪怕对于父母,有时候也缺少真诚的热爱。如若初心不忘,天性便得以保存,孝悌之心便能常在,良知也会在生命中自然展开。
对父母如此,对待丈夫、儿女、兄弟姐妹、朋友、同事,包括老师说的顾客甚至陌生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怀揣一颗空灵而纯粹的赤子之心,以真诚与信任待人,让人觉得与你相处廓然无累,坦白自然,谁能不喜欢你带给他的这种感觉呢?
由此,我也想到了我的工作,曾几何时,我是那样执着地热爱,但日复一日的辛劳,倦怠便渐渐滋生。而在生活中,我也曾那样努力地奋勇向前,梦想却总不能走近,虽然我拼命地把自己拉向新的希望,但我不确定自己能否坚持到底。
《中庸》中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也说“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告诉我们,内心空灵而纯粹,才能透视到事物的本质,看到生活的真相;才能宽容命运给予你的不顺,与自己和解,不偏执,不顽固;才能无惧人生呈现的惨淡荒凉,努力耕耘,坚定自信。而一个强者,“死而不厌”,不就是一种出生牛犊不怕虎的状态吗?不就是拥有一颗空灵纯粹的赤子之心做到的无畏吗?
读了这些,跟随了老师的学习,我突然明白了,我对未来所有的迷茫、担忧与畏惧,都是因为缺少一颗空灵而纯粹的心,是因为忘了初心。
人生的道路本不是一马平川,生活的航船也全非一帆风顺,如若初心不变,如若天性犹固,真诚的处事,真诚的为人,真诚的待己,余生,何去何从,便也清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