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91,11-11-1,告子章句上11-1》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今天是丁酉年辛亥月己酉日,十月初一,2017年11月18日星期六。今日寒衣节。
这一章,从本体和效用两方面认识心。本体上只认一个心,效用上则要分辨两个心:"物性的心"和"人心"。
物性的心,是知觉运动的灵明之心,也就是常说的聪明和智商。
人心,是明明德之心,是全体大用之心,是大人之心,圣贤之心。
孟子说,仁,是人心;义,是人路。
义,是人路,不等于人路就是义。如果除去了义,就不是人路。不是人路不等于没有路,比如说蹊径,比如说兽蹄鸟迹之道,也是路,但不是人路。
同理,仁,是人心,不等于人心就是仁。如果除去了仁,就不是人心。不是人心不等于没有心,比如说知觉运动的物性的心,也是心,但不是人心。
孟子说的"义路",这个"路"字是心中之路,不是天底下跑汽车的公路。比如说中国的路网简称为"7918网",7条首都放射网,9条南北纵线,18条东西横线组成。路在天下,纵横通达,但不是每一条都是必由之路,但同时,我想去河北或者浙江,心中却分明有一路在,难不成只要见到路就走的吗?孔子说:"君子喻于义",路自在我心,不在天下。
孟子说的心,指的是"具众理而应万事"之心,既不是心脏的心,也不承认"能知能觉的认识就能具众理","能运能动的能力就可应万事",不然,动物也有它的知觉运动,为何昩于理而桀于事呢?
那么,为什么往下只说"求其放心"而不再强调仁了呢?这是因为,孟子把仁称为人心,用以区别开物性的心,所以,往下只说求心而不言仁。往下说的心,就是在说仁,而不是知觉运动之灵明的心。所以,不能再加上别的意义,如果把"求放心"当做收摄精神,不使昏放,就只是从知觉上理解心,与孟子说的"仁,人心也"接不上了。
求放心,就是求仁。
昏沉必然放失其仁,但是,不能说不昏沉就是仁了。仁,首先要不昏沉,其次还要有所存。存养的存,就是学问之事,就是儒家说的"随处体认天理"。
求放心的学问和方法,《论语》讲了很多:
克己复礼;
主敬行恕;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能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等等。
放心的本质是失去了仁,之所以失去仁是因为丢失了一个"公"字,让人问出"天理何在"时就是失去了仁,是私意私欲遮蔽了良心的结果。
这一节的最后,尤其有必要分辨本体的心和效用的心。
现在已知,不管是所求之心还是所放之心,指的都是仁。
靠什么寻求昏放之心呢?靠此灵明之心而求之。仁是人心,所以当下即与灵明之心为体;而当放失以后,则仁去而灵明之心仍在,所以靠着这灵明之心去求本性的仁心。也就是说,从本体角度出发,虽然不能分开为二心,但从效用角度出发,却又不能概括为一心。需要认识到这样一个本末关系:所求之心,与求心之心,本同而末异。
如果搞不清楚这一点,孟子说:哀哉!就是说,可怜了!朱熹先生说,这句"哀哉"二字,最宜详味,能产生让人惕然而产生深省的效果。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