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中学语文课本只摘录了其中几条,如果不去读一下《论语》这本书,相信也只了解泛泛。
这句话是论语的第一篇第一句,官方的解释大家都很了解了: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在短乎上看到对这句话的另一种解释:
为什么这四句话会组合在一起。是因为孔子是老师,他要督促学生学习。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
想一下我们今天高考,老师督促学生努力学习的大招无非是——
努力学习,你才能考上名牌大学,考上名牌大学,你才能找到好工作, 才能见识到最牛逼的老板马云,才能走上你的人生巅峰。孔子也没区别啊。他这个老师可是收学费的。
为什么学生认真读好书了,就会有朋自远方来了呢?要知道,在春秋时代,没有一辆马车,是不能出远门,能出远门的都是贵族。
读书读好了,自然会有贵族上门来和你结交。懂了吗?自然会有大老板亲自上门来找你打工,懂了吗?
可是春秋时代又不是我们现代,你即便学习好了,有时候贵族也不知道,这种情况下,遇到了真是倒霉透顶了。
孔子该如何安慰这些已经交了学费的学生,免得学生把他给打了,于是就又有最后一句话——
你学习成绩是已经很好了,可是大老板却没有上门了,他只不过暂时不知道你成绩不好,你千万别怨恨,别不高兴了,心态要端正。要想成为真正的贵族,就得现在就有贵族的涵养。
这就是所谓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看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20160725 这一期,也着重解释了这句话:
"学",接受周围的世界的规则
“习”,不仅是复习,还有练习,思考之意
个人的一点思考:
汉语,博大精深,文言文更是如此,不像英语,1就是1,2就是2。
就像认语的第一句话的解释,每一种解释都说得通,都没有够的理由来反对,反对不了就接受。
也许孔子说这句话时,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说的这句话符合某种规律,可以放在不同种情境中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