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第五十一章 庸臣
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上一章中韩非子通过豫让的故事来定义愚臣。愚臣相对的是忠臣,我们在前文讲过忠于事物本身发展规律为忠臣,那么愚臣就是违反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不作为,乱作为。豫让,姬姓,毕氏。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是晋国正卿智伯瑶的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赵、韩、魏联手在晋阳之战中攻打智氏,智伯瑶兵败身亡。为了给主公智伯瑶报仇,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历史典故。
豫让被当世君主认定为“忠而高之” 忠诚而加以尊敬,韩非子的态度却是“此吾之所下也”意思是这是我所贬低的。结果说明了一些,豫让并没有做到一个真正的忠臣,连忠臣的边都没有粘上。忠臣的四个标准“外无敌国之患,内无乱臣之忧,长安于天下,而名垂后世”豫让一个也没有达到。这有点像父母在世时不孝顺,死后大办丧事,获得一个孝子的名声一样。韩非子本质上是一个实干家,从内心里就鄙视务虚者,所以他才会贬低君主认为忠诚而尊敬的人。从古至今,虚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不变的真理。
豫让的不作为,到后来的乱作为,与其本身的思想意识分不开,其实就是不与时俱进,不学习,被世之俗学所禁锢,这就是韩非子所说的“牵于世俗之言”没有思想与理念的突破,总之,愚臣一个。韩非子讲豫让的故事,重点不是讲豫让的愚,重点是就是这样一个人被当世的君主认定为“忠而高之”这就让人不可思议了,韩非子贬低的不仅是豫让,还有抱有这种思想的君主与这种思想。
相比于愚臣更让韩非子鄙视厌弃的是没有责任感的臣子,避世离俗的人。韩非子举了伯夷与叔齐的故事来说明,故事原文如下:《古有伯夷叔齐者,武王让以天下而弗受,二人饿死首阳之陵。若此臣,不畏重诛,不利重赏,不可以罚禁也,不可以赏使也,此之谓无益之臣也。吾所少而去也,而世主之所多而求也。》古代曾有伯夷、叔齐两个人,周武王把天下让给他们,他们却不接受,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像豫让和伯夷、叔齐这样的臣子,不畏重刑,不图厚赏,不能够用刑罚来限制他们,不能够用赏赐来支使他们,这就叫做无用的臣子。这是我所鄙视厌弃的人,却是当代君主所称赞访求的人。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季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继位,先后都逃往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这两兄弟真让人苦笑不得,首先是谁都不想继位,致国家与臣民与不顾,毫无责任感与使命感;其次是阻止武王伐纣,毫无政治觉悟,愚蠢到家;第三是饿死于首阳山,毫无生活能力。韩非子将豫让和伯夷、叔齐总结为避世失志,人性全无,不畏重刑,不图厚赏,这就让以赏罚为核心的依法治国论没有了用武之地。所以韩非子鄙视厌弃这样的人,但当世君主却称赞访求。
在公司管理中,老板的用人原则很重要,但老板总归是人,总会有感情用事的时候,所以最好还以公司制度与企业文化为选人用人标准。就像韩非子用贤才与忠臣标准来衡量,他贬低与鄙视的人,却被当世君主认为是忠臣高士,还要访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