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些日子写了游大明湖的文章,也就是发了《游玩济南大明湖——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是我在济南实习时去过的大明湖。因为,事隔多年,许多事情记得不太清楚了。
但是,在写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了有此不同的诗句。虽然在文章里说了一些见解,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圆其说,其实不是那么回事。这就是大明湖上历下亭联,杜甫写的是“海右此亭古”,而老残看到的却是“历下此亭古”。那么,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手书的,到底是“海右此亭古”还是“历下此亭古”?
因为觉得意犹未尽,故又研究了一番,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差异。笔者一定要追究原因,故而有了到底《是“海右此亭古”还是“历下此亭古”》?
从两句话产生的时间、地点上看,意见统一的不是在一个地方。老杜写诗时肯定不是在现在的位置,“古历下亭最初的亭址在今五龙潭附近名士阁西侧。据说:该处现有一石碑,正面题“古历下亭旧址”五个大字,背面刻有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皆为当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的手笔。
杜甫之所以将其称为“历下亭”大概是因为该亭在济南城南的历山之下的缘故。但,老杜是个文人,说话就得文绉绉的,所以在诗里不说“历下”而说“海右”。
老杜《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写完“海右此亭古”一诗后,并没有急着离开济南,而是又游览了两个亭子,留下了另外两首诗作。都是登亭写景抒怀之作,如:《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这是登新亭而写的。还有:《暂如临邑,至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野亭逼湖水,歇马高林间。”这是到鹊山湖亭而留下的诗作。
不过可惜的是,杜甫笔下的“济南三亭”中,员外新亭、鹊山湖亭早已圮坏无存,历下亭虽然存在,但因为时代变迁,被移建至今天的大明湖中。
为何历下亭能留下来,有关史料记载:杜甫诗中所提到的历下亭至唐末已成荒墟,而宋、金、元、明时期的历下亭还位于今大明湖南岸,并没有在岛上。
时间到了清朝年间,有一个叫李兴祖的,官升至山东盐运使后,他来到济南,想起老杜的诗赋来,要把济南打造成旅游圣地,重修历下亭,并将之移于湖心岛上。就买了土绅艾氏的地产,重新修整大明湖。这一工程很浩大,请了不少能工巧匠,对大明湖进行重新设计,这就使大明湖的规模超出了老杜那时来见到大明湖,并把这个亭的匾额题为“古历亭”。
有书为证:李兴祖在《重葺古历亭碑记略》中说:“历下亭,故在大明湖之滨,李沧溟(攀龙)曾一修葺,至今又百五十年,复为荒墟。前人宴赏遗踪不可想见。余承乏斯地,因谋之藩臬诸公重新焉,其地为故绅艾君遗产,闻斯举,遂捐以助。于是征工庀材, 石安基,相方考楹,面南而中,周回凡六楹,东西护以廊庑,左竖绰楔,右置闲房,后列石刻李杜诗,廊内缭垣,嵌今诸名什,颜曰‘古历亭’,旁架木梁通游屐。始于二月上浣,成于三月中浣。”
这里说的是:“颜曰‘古历亭’。””古历亭“是在清康熙三十二年,(即1693年)重建修缮竣工的。
缘何又恢复“历下亭”的呢?这得计于爱游山玩水的皇帝乾隆,他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来济南游玩,觉得李兴祖的”古历亭“有点不合适宜。既然异地重建,又是在历山下建的亭,却说”古历亭“,这的确有点说不过去,有不伦不类之嫌。因为历下亭就是历下亭,加个“古”字,却把“下”去掉了,谁看都有点说不过去。可是人家李兴祖花钱重建的,总不能跟还是那么大的官较劲呀,谁敢在李兴祖面前说三道四的?“古”就古吧,反正还有个“历”字在里头。再说了,万一这亭子真的是杜甫写诗的亭子,让李兴祖给搬过来呢。况且,当年杜甫写诗时,诗名有“历下亭”两字,人家杜甫是诗人,就不可能诗文中再出现历下两字了。文词中说得多好:“海右”,当时的人谁能想得到?
谁敢把“古历亭”改成“历下亭”了?也只有皇帝能这么做。还真是多亏乾隆好游山玩水,知道济南有此美景,就到此一游,这一游不得了啦,乾隆在亭子中抬头看见了远处历山,以及历山在湖中的倒影,真是美的妙不可言。于是,提笔写下“历下亭”三个大字!所以,现在檐中所悬“历下亭”金字匾额为清代乾隆皇帝手书。
老杜写的肯定是:“海右此亭古”了。但老残看到的也确实是“历下此亭古”。
据说:亭东大门两旁镌刻有一副对联,对联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手书,联语却是取自杜甫的诗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都这么说,何绍基手书是“海右此亭古”。我在写《游玩济南大明湖——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文章时,因为看到了《老残游记》,所以,提出了疑问,可没有佐证,只好调侃自己。没想到翻出《萍中识小》这本书,是一九八0年出版的,作者在书中也写的是“历下此亭古”!
这本书里竟然也明晃晃写着:“历下此亭古”。看到此我有些后悔了。唉——,当年游玩时,为何没有在“历下此亭古”留影呢?留了影我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了:老残你整对了,确实是“历下此亭古”。可现在不敢!
看了两本书,就对历下亭上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这句话不敢苟同了。
因为,杜甫是说海的西边这个亭子古,是为了彰显济南多有名士。一个海右标明了方位,也避免了在诗中出现重复字。
所以,从《老残游记》到《萍中识小》都写的是“历下此亭古”,应该是真的。
两本书出版时间跨度近百年,从清末到上个世纪八0年。
因为《老残游记》作者刘鹗(一八五七~一九〇九)是清末小说家。他在医卜星算方面还有研究。所以,作者的一生游历丰富,而且还干过很多事,当过小贩卖烟草、开书店,也当过医生,古时读书人在医学方面都有研究。所以才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之说。《老残游记》可说是他一生经历的写照,这是他四十八岁到五十一岁时的作品。
《老残游记》中的“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一文,将大明湖的秋景描绘美景如画,直书亭联为“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让看了书的游客不得不亲眼一睹为快。
《老残游记》在书中注释(1)中明确说联语出杜甫诗《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原句为“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从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何绍基读懂了杜甫,海右就是历下!所以,他在亭联上直书历下是正常的,本来这个亭就叫历下。何绍基写的是历下亭的楹联,不是别处的楹联。
不过,《萍中识小》是在《老残游记》后写的,时间居现在也有四十多年了,为什么也写的是“历下此亭古”呢?是不是在那个时候,历下亭的楹联就是如此呢?我只是把疑问说出来,我想济南人一定会看到过去历下亭楹联的,他们知道写的到底是“海右此亭古”还是“历下此亭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