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推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听《知行小酒馆》雨白和天津美院校长邱志杰的播客对谈。雨白一开始提到,邱老写了个“谢绝研讨会、讲座、采访等邀约”的书法作为他的朋友圈封面。而邱老却来接受她的播客对谈,不得不再次肯定了我对这个节目的认可;在交谈中,也能看出雨白的确功课做得很深且细致,态度真诚,有思想有见地,这或许是能邀请到邱老的原因之一吧。
邱老是个艺术家,那他为什么要来做投资类的播客呢?艺术和投资有什么关联?抱着这个好奇,我迫不及待想听他们接下来的交流,看是如何和投资理财扯上关系。
邱老的观点颠覆了大众对艺术家的固有印象:浪漫不羁,有灵感、有个性等等。他说这种印象也就是在这300年浪漫主义的影响下产生的,而在更久远前,如达芬奇那时,艺术家更多是现实主义,为了生计赚钱而接单。邱老的观点很特别也很有趣,让人印象深刻:
一、“商业化”的艺术:艺术与灵感并不是天生一对的,艺术与套路才是。将艺术系统拆解成一个个因素,每个因素有几十种你想到的可能,将这些因素的各种可能排列组合,再选其一组合,差异化创作就出来了。独特的艺术作品即是其中组合之一的呈现。同时,独特性/差异化得是有建设性的,所谓建设性即满足“当下社会具体的,或隐匿的,或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针对某个群体”的需求之一,在此基础上的差异化或者独特性,才能算做出贡献,对自己和社会有价值。我想他这个观点,或许是最能解释他为什么上投资类播客的原因吧!
同时,他提到自我不是一个未开发的矿藏,需要我们去探索、找到真我;自我应该是一座搭建的高塔,搭建过程就是当下真正的自我,自我在每个阶段是会变化的。聚焦当下的内心,就是找到了自我。这个观点和之前一诺的观点,存在一些互斥。
于此看来,哪怕专家的观点,也是建立在TA的认知体系和特定的背景或语境中,依据一定的逻辑提出的。比如,处于自我认知迷茫的人,的确需要认识自我,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找寻内心的过程。一诺的观点是遵循特定背景的,受众也是这类群体。但人也有笃定、自我通透的情境,当他作出当下某个选择,就已经在做自己。所以带着批判性思维听百家言,从中总结提炼他们的观点,据己量体裁衣,做出专属自己的理解与判断,能够避免陷入信息茧房。
二、邱老小红书治校、对学生的宠爱。有才华,同时对所从事的领域有着热爱与执着,并勤奋努力,再结合好的时代背景,往往业界人士就综合了这些因素。如果对所做的事,不够热爱与认同,资质也一般,却偏偏要将对标的对象看向这些有着所有特性的人,还要拼命努力,卷就出现了,它给人的体验是毫无意义、累觉不爱,与躺平对应。教育上的卷,就有点类似的感觉。
三、邱老的科学思维与实验艺术。他对科学前沿、新兴技术一直保持着兴趣,且他的思维更趋向于理性与逻辑,有着很强的科学素养,这或许就与理解中的人文气息浓厚、主观感受外显、天马行空的创作灵感有很大差别。所以他有很多科学家朋友,而与艺术界的一些偏人文学科的人走不到一起。
四、邱老也提到美育,是科学、艺术、生命教育的结合。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观察,遵循并知道自然规律,科学是前提;而艺术审美是一种感知力,是情绪体验与当下情境的融合;从而引发对生命的思考与理解。举例如:看云卷云舒,云的形成与自然科学有关,而它的流动又折射到人的感知力,因人而异;同时它也能引起人类对生命的理解。美育即是培养科学、艺术、生命教育融合贯通的人才。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单一孤立的,艺术亦如此。邱老将科学思维、商业价值与生命教育融合在一起,让艺术去魅,更接地气。艺术学科变得更有灵魂,更饱满立体,更好地服务人类。
多看书,和书中的作者对谈;多听播客,听当今各界人士的观点,过程中带着自己的思考和批判,形成自己的认知与观点,丰富视野,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