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 one 意思梗概
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论述了解心智的力量时,提到他当年在新东方授课,给学生介绍学习方法时,总有学生问“方法是否有用?”这一度使他非常费解。
后来发现学生有一套貌似正确的理论:就是在做事之前,总要确认,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是否能有所收益。若确定有用才会去做。
运用这个反例,,笑来老师论证了心智力量的差距,对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影响。
Step two 思考:
上面的例子是心智力量应用的反例,如若把时间都放在考虑是否有用,然后才行动,势必会把过多的时间精力应用在犹豫,过度思考中。所以我们才需要修炼自己的心智。
但是反过来思考,日常行事中,总是难免碰到心智不够成熟的人物,或者事物。他们不然就是在讨论之中,游移不定,质疑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是否更有用,更“高效”,能提供更多的“捷径”;不然就是像看了鸡汤文一样,一时的热血沸腾,斗志昂扬,却总是无法持久的努力。
要是每次都因此,在对方问到的时候,而需要多次和对方解释用意,且不论对方对此的接受度有多少,仅仅是在时间精力上,就是对彼此的消耗和浪费。
那么有没有办法可以避免或者降低这类不必要的消耗呢?
以开设课程为例,在招募的初期阶段,可以全面考虑该项课程适应目标人群?
并假设如果课程接收者的心智力量不足够强大,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在课程中想获得什么样的帮助?知识积累,习惯养成,还是其他的收益?
同时,在获得期待收益的过程中,是否还有可期待的溢出收获?
而这些在正式招募成员的时候,可以非常明确的写在信息当中,以便于让拥有不同心智力量的人都可以按照信息,来判断课程是否适合自己,自己是否要参加,参加之后是否“有用”,有的放矢,避免了不必要的消耗。
于此同时,也便于可成长用户的巩固和维护。
Step three 行动
如果以后要做课程,或者公众号的话,想把这样的方法用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