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标题为“延迟开学至3月:毁掉一个孩子,就让他放纵地过一个假期”刷爆朋友圈,看到标题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联想到了他的内容。由于疫情使得我们的假期变得非常的漫长,很多人需要居家隔离14天甚至更久,放纵的假期不仅可以毁掉一个孩子也可以毁掉我们成年人。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这21天里有人睡觉、看剧、打游戏,也有人井井有序的规划着每天的生活。而我们的小团队决定这段时间多多沉淀和积累自己的知识,每天进行不低于一个半小时的阅读,并且每周交流一次读书笔记。
我选的这本书大家一定多少有所耳闻,《墨菲定律》是一本研究心理学定律的书,用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很多社会上的现象,并且可以利用这样的心理学定律去解决生活中的事情。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镜中我效应”。
“镜中我效应”与社会心理学中提倡的“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相反,它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着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应,他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意思是我们会根据别人对“我”的认识和评价产生某种感情,这种感情将主导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这让我想起来我们常常说的“人设”。
举几个我自己的例子,有一次我在朋友圈发了一张便当的照片,配文“给老公做的午饭”,然后通过他们对我的评论和点赞,我认为他人对我的评价是“贤惠”“勤劳“会做饭”,在这种心理暗示下,我会告诉我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也会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接下来的一周我每天都会起早贪黑给老公做便当,继续拍照上传朋友圈。并且心理暗示自己我就是如此的贤惠,并不是为了捏造“人设”,从那以后我下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了。
又或者,在团队中大家都叫我“班长”“课代表”,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事情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心理印象,但是在很多事情上都会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我可是课代表要带头起到一个好的榜样,不能让大家失望。这样的心理暗示也会督促我去做事情的时候更加认真负责一些。
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影视作品中也会有反映“镜中我效应”。比如《我们的少年时代》中的男主徐太宇刚开始是大家眼中“无恶不作”的坏学生的形象,就连考试成绩变好老师都觉得他是抄袭的,在这种情况下女主还坚信他是个好学生,去鼓励他。徐太宇开始用“好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当然最后也成为了那样的人。
生活中处处存在“镜中我效应”,那我们应该怎么去利用人们的这类心理呢——那就是多使用彩虹屁!这本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女子抱着小孩儿上火车,车厢中早已坐满了人。其中,一个年轻人正躺在座椅上睡觉,一个人却占了两个座位。孩子哭闹着要坐,并用手指着那个年轻人。但是年轻人假装没听见,依旧躺着睡觉。这时,孩子的妈妈用安慰的口吻说:“这位叔叔太累了,让他睡一会儿吧,他睡醒了肯定会腾出座位来的。”几分钟之后,那个年轻人睁开了眼,一副刚刚睡醒的样子,然后坐直了身子,把另一个座位让给了那个抱孩子的女子。小孩子哭闹着要坐,年轻人不理不睬,妈妈的一句安慰之语却让年轻人客气地让座,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年轻人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变了。
当然“镜中我效应”也有一些反面的例子,比如恋爱中的男男女女会经常说的一句话“其他人我都不在乎,我只在乎你的想法”,这样就会让人很容易失去自我,朝一个消极的方向去发展,容易被他人左右,因为对方对你的态度并不能代表你最真实的样子。
“镜中我效应”相当于是人们对他人评价做出的“正反馈”或“负反馈”。他的正面意义就是可以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中,认识到自己没有认识到的自己积极的一面,使自己得到心理暗示,往好的评价去发展、努力,最终是自己与评价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