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平桥区第二小学 杨磊
1、 什么叫系统?
1、 关于系统的描述:
一般系统创始人内塔朗菲定义,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
系统一词创成于英文system的音译,并对应其外文内涵加以丰富,是指将零散的东西进行有序的整理、编排形成的具有整体性的整体。
中国著名学者钱学森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其实,系统广泛存在于宇宙间,没有系统就没有存在。长期以来,系统概念的定义和其特征的描述尚无统一规范的定论。一般定义为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集合)。
2、关于系统的三大主要特征:
多元性-系统是多样化,差异化的统一。
相关性-系统不存在孤立元素,所有元素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整体性-系统是所有元素构成的复合统一整体。
3、构成系统的条件:
要素: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
相互联系:要素要具备特定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相互作用)。
功能:一定的结构使得系统具备特定功能的整体。
环境:系统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中,与环境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质量、能量、信息的交换。
4、系统的四大特点:简单,易学,易教,易复制。
既然系统是世间万事万物存在的载体,离开系统的个体是不存在的,它与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何其重要?也许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系统的概念:
1.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部分)组成的。这些要素可能是一些个体、元件、零件,也可能其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或称之为子系统)。
2.系统有一定的结构。一个系统是其构成要素的集合,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失控关系的内在表现形式,就是系统的结构。例如钟表是由齿轮、发条、指针等零部件按一定的方式装配而成的,但一堆齿轮、发条、指针随意放在一起却不能构成钟表;人体由各个器官组成,单个各器官简单拼凑在一起不能成其为一个有行为能力的人。
3.系统有一定的功能,或者说系统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系统进一步解读:系统由部件组成,部件处于运动之中;部件间存在着联系;系统各主量和的贡献大于各主量贡献的和,即常说的1+1〉2;系统的状态是可以转换、可以控制的。
作为教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管理者,我常常思索,如何应用系统论来调集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各要素之间的作用,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增进教育教学的效能,最终实现教育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2、 为什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建立系统?
1、 教育教学自成体系,离开系统就无法实施教育教学。教育体系是指互相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的整体或教育大系统中的各种教育要素的有序组合。从大教育观的角度来看,教育体系包括教育结构体系,人才预测体系、教育管理体系、师资培训体系、课程教材体系与教育科研体系等。
首先,教育结构自成体系。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建构有自己独立的国民教育体系,它具有严谨的体系和合理的结构,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翼,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各个层次,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各个阶段。毫无例外,我国也通过制度或法律等强制性形式,对所有享有公民权利的人提供了不同层次、不同形态、不同类型的教育服务系统。这个系统合理配置了我国现有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利用了潜在的教育资源,从而形成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再生、扩大的机制,具有强大的激发中华民族教育创造力的功能。
其次,人的成长自成体系。一方面,社会里每一个自然人都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当前我国提倡终身教育,这是贯穿人的一生、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体系。终身教育观的落实需要自身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它要求每个社会人不仅要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广博的知识面,还要注重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而且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所学到的各类知识,科学地组合起来建立起符合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将来在社会上从事职业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合力的塑造。目前我国的教育依然以学校教育为主平台,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辅助教育手段,逐步完成个人成长历程。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教育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自有规律,自成体系,而且其作用与人的成长时,也需要与人的生理特点构成一个科学的体系,即教育外力与人自身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对知识的领悟程度、内化程度与应用程度高度融合,才有可能实现理想的教育效能。
其三,学校教育自成体系。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成与败,自有一套标准体系与评价体系。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场域,在管理上,管理机制的建立、制度的完善、组织的健全、措施的制定与落实等必然自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同步协调作用决定着管理的效能。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课程作为教育教学的载体、课堂作为教育教学实践的平台,师、生、家长作为教育教学的实施者,诸要素的发展定位、可持续发展潜能,是教育教学稳定发展的基石。自九十年代起,我国就开始了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完善课程标准及其评价体系,不断地就课堂教育教学的模式、教育教学的本质、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与价值展开深入的研究,目的就在于构建起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系统。例如关于新课程的实施标准,在三十年改革中与社会对建设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更新、修订,与时俱进,连接一体;关于教材使用与编制的改革,也由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改革到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自主选编教材,在力行三十多年的研究、论证后,目前国家教育部又倡导统一使用部编教材,同时鼓励各地、各校根据地域特色自主编纂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在国家教材与地方教材有机结合的体系里实现教育教学价值的最大化;至于课堂教学改革里的由“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变革、由以教为主到教学相长的变革、由追求教育教学形式的变革到对教育教学终极价值的叩问等,无不浸润着系统论的思想与方法。
2、人类社会的需要。
人类社会指的是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通过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看来,人类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是由人群通过一定的文化模式组织起来的,人类之间相互有机的联系、互相合作非常重要。其活动范畴广泛,包括生产、消费娱乐、政治、教育等。教育教学作为人类社会体系里的一个子系统,其运作理念必然服从于社会的需求,其社会功能必然服务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系统论引进教育教学领域,是社会的发展需要,时代进步的需求。
3、由系统的功能性所决定。
从系统的特征可知,系统具有功能性,即系统各主量和的贡献大于各主量贡献的和,即常说的1+1〉2。例如,课堂教学系统里的要素:备课、讲课、辅导、考查、评价等各成一统,若各要素独立于其他要素而运作,其可实现的效能之和必然小于各要素协作运行的效能,因此,系统论因其独特的功能增强性质而倍受欢迎。而且系统的状态是可转换、可控制的,基于某一领域、某一平台建立起的系统也可复制、可创新,推广与使用起来甚为便捷。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教育教学系统化是深化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力行多年的、颇为曲折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更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教育教学系统化就是教育教学改革、探究的最终归宿。唯有系统化的教育教学体制才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体制,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才是发展型人才需求的改革,系统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才是促进学校健康运作的管理,系统化的课堂教学才是学生终身发展的最有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