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研究部署2022年“三农”工作。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聚焦“三农”工作新要求,深刻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为天下之本,农昌则国盛”。今年以来,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工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表明“三农”工作的发展对我国具有战略性意义。为做好“三农”工作,稳定“三农”这个基本盘,党员干部应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在实践中更好地提升“三农”本领。
心系农民,当好服务农民的“贴心人”。“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广大“三农”工作领域的党员干部要带头认真做到不忘为民初心,时刻把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头等大事”,把群众当作“心上人”,做到“忧民之忧”、“乐民之乐”。能够真正沉下去、静下心了解广大群众特别是脱贫群众的实际困难,倾听最真实的农民心声,与农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只有准确把握农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以实干苦干做出实绩,带动群众勤劳致富,才能凝聚起心新农村发展众志成城、同心协力的强大精神力量,使“三农”工作落到实处。
情满农村,建设民本情怀的新农村。当前,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为乡村振兴的进展按下了“快捷键”,许多因“山路十八弯”导致信息闭塞“的山沟沟”早已“旧貌换新颜”,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宽敞泊油路建成交通网络,昔日“偏逢屋漏连夜雨”的土胚房也被一排排亮丽整齐的小洋楼取而代之。但是,在村容村貌实现“华丽大变身”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从前人们追求“小桥流水人家”的人文情怀。要建设充满人文韵味的新农村,让乡村治理体现出人文关怀,党员干部就需要转变思维理念。在乡村建设的硬件设施上,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入扎实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污水网管、厕所革命等措施,逐步完善生活设施,为民之所需考虑周到,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在精神文明的“软实力”上,发挥德治教化作用,将德治融入到村民自治之中,营造文明乡风,逐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
力促农业,奋力发展县域富民绿色产业。科技改变了传统的农业耕种方法,“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如今是智能化、机械化为特征的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这就要求广大开展“三农”工作的党员干部因地制宜描绘农业发展“蓝图”,找准农业工作“发力点”,以“特色”“绿色”为靶向,精准施策。一方面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率;另一方面要打造“特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切实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走出一条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农业发展“阳关大道”。
“民之大事在农”。“三农”建设是“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做好“三农”工作,需要党员干部坚守为民初心,心存民本情怀,扎实农业发展的根基,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