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我的手机锁屏界面上有一句话:你还是明白我的吧。
经常被误认为是谁给我发来的消息。
其实我是在渴望着这样一个“你”。
像顾城所说: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但知道她很美。或是村上春树笔下的百分之百女孩。
我曾经相信,只要我离开当时的生活,就一定能够与他相遇。可能他本身并不是温暖明亮的人,不怎么爱笑,甚至会出口伤人,但他的存在对我就是治愈。
但是当我翻开高中的英语课本,看到当时的自己在空白处写:五年以后,你过得怎样?还是习惯不拉窗帘睡觉吗?独自去过陌生的城市了吗?稍微多了些社会经验吧?遇到那个人了吗?
我在犹豫要怎么回答最后一个问题:遇错了,没在对的时间遇上,或者,他根本就不是那个人。
是的,尽管十年前的他有着偏执、傲气的少年模样,还相信现在我相信的一切;因为打篮球,脖颈上刚刚留下新鲜的伤疤;在图书馆看书,渴了就去喝自来水管的水——完全是会吸引我的姿态。可没有什么能够改变,我遇到的是十年后的他。拥有在他那个年龄该拥有的一切,不坏的品味,漂亮的履历,仍然不快乐。我不是不能接受,他眼角的纹路,他高高在上的语气,包括我们迟早要分别的事实,我只是很难过,不能用他能理解的、更为成熟的方式,让他明白,他对我来说,是如此地与众不同。
他存在着,就代表着我年少时的等待不是虚空。就意味着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想到他会让我觉得温暖慰藉:世上还有这样一个人呢,他听得懂我所有的语言,能化解我所有的焦虑和不安,他是我逃出疲惫生活的出口,是我一无所有时最后的救赎。就算不在一起,至少也存在一种可能性,让我相信和他共度的人生是会比现在更好的更接近理想值的人生。就算不见面,也不会觉得彼此遥远。他是我所有憧憬的东西的总和,得不到也没关系。
他应该承担起这样的意义,扮演好我需要的角色。但他并不理解我的追求,只是一遍遍问我:你想要什么?
而我不能向他说明,为什么我要写长长的信给他?为什么我想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见到他?为什么我那么害怕他的不耐烦和对不起?
“你应该是明白我的呀。”
很遗憾,他对我的心路历程无动于衷,也不相信,我对他的一知半解能撑起多么深刻的感情。
我只好承认,他不是我要等的那个人,寄托于他的全部梦想宣告破灭。我烧掉写给他的信,在记忆里给他画一个叉。
但我还是会难过,拥有过的被区别对待的幸福感只不过是自以为是的错觉。在他离开的时候,没有对我说再见。即使是错误的人,在错误的时间遇见,面对的是再无交集的浩瀚的未来,难道就不值得道一声珍重?
“我可是一直一直都在等你的啊。”
这等待跨越了我最后一个暑假。我不顾盛夏的高温搭上去那座小岛的飞机,耳朵里治愈系的女声温暖纯粹,她唱:“想要安稳地生活,和你一起的话,一定可以实现的吧。可是还是无法实现。”所以我才会哭泣,泪水不断冲刷我的双眼,而阳光又照得我无处遁形。
我踩着自行车,用耳机压着随时会被风吹走的帽子。跨海大桥那么长,桥上绘有孩子们的画作,我骑得不快,还是很难记住看过的每幅画,很难不突然地想起谁。我的手背被晒起水泡,总是有小汽车超过我,他们的速度让我沮丧。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来,就像我听歌听不懂耳机里在唱什么,想他时也说不出我在想什么。
我躺在沙滩上看着夜空,期待的流星并未如愿以偿地落下。我收起徒劳无功的等待往回走。路上没有人,夜风经过我也不会停留。我看着自己颀长的影子,忽然想起多年前的夏夜,下晚自习后我也是这样独自走一条路回家。那时的我胳膊底下夹着练习册,脚下踢着石头,总幻想路的尽头有谁等在那里。他是我年少黯淡岁月的总结,是我以为奔跑就能追到的星光。
电影《追逐繁星的孩子》中,少女为了与那个人相见,开始了冒险之旅,但这其实是一场为了说再见的旅行。当熊木杏里柔软干净的声音再次通过耳机传来,我仿佛能看见那个十几岁的自己,孤独倔强,她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梦幻,还有一个隐秘的愿望。她想要离开家乡,想要仰望着一个背影成长。一切都是因为,她太寂寞了。而穿过懵懂无知的岁月,业已成年的我,急不可待地把年少时的梦想加诸一个并不需要的男人,也是因为,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十年后的我,拥有了最正确的人生,看上去完满不再缺少什么,却还是在寻找着能让自己摆脱寂寞的东西。我不想变成那样。我想积攒一些与另一个人靠近过的证据,好治愈在城市森林中奔走逐渐麻木的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出师未捷无疾而终的感情也不是一无是处。不会过很久,就在这个仲冬,熊木杏里就要来中国开演唱会了。那时,我会听着熊木杏里的歌声,深情而有节制地回忆:嗯,是的,我喜欢过那样一个人。他喜欢啤酒、花生和牛奶。他去过很多地方,路过我的时候没有说再见,于是我们真的就没有再见。这样也挺好的。至少,我还记得他穿衬衣的样子,他浅浅的拥抱,他说:“和你说话很开心。”无关真假和真心,他是笑着说的,就够了。
只要这样的证据足够多,我的孤独症就能够不治而愈。
我喜欢过这样一个人,
他喜欢啤酒,花生和牛奶。
[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