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乍一看“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还有些疑惑,治理国家跟烹饪有什么关系呢?风马牛不相及嘛。但经过查阅资料,反复诵读,深入思考,慢慢的就品出一些味道来了,而且越品越有滋味。此话真“鲜”矣。
从事政治工作领导国家的人,如果能够从这句话里领悟出一些政治智慧,又或者看穿这句话里头隐含着的相生相克的哲学原理,对自己的政治活动将大有裨益。当然了,企业管理者也可以借鉴使用。
这句话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上古至今已有无数大家做过鞭辟入里的解读,受益匪浅。今日我就从一个厨房爱好者的角度,斗胆谈谈个人品味之后的一点感受。
第一种味道,简单。就是说治理国家就跟做烹饪小河小虾一样,非常简单。前提是你要方法得当,按照老子的话说就是要“以道莅天下”。这个“道”包含天道、仁道,只要尊重历史规律,广施仁政,国家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理,天下也就太平了。
第二种味道,耐心。就是说治理国家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治大国若烹小鲜”重点在于一个“烹”字。所谓的“烹”就是要文火慢炖,方能入味,如果火势太大,可能就糊锅了。治理国家、改良社会也是如此,不能心急,不要妄想立马就得到彻底改变,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太过于着急,可能原来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呢,突变中又会产生更多更大的问题出来。所以,遇到问题要慢慢来,紧盯目标,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方能取得成功。尤其在当今这个焦虑的世界,很多人一遇到问题就希望有“特效药”能够立马解决问题,缺乏应有的耐心和恒心,不但不能成事,还要坏事。
第三种味道,不折腾。就是说治理国家要以稳定为主,不能瞎折腾。煮过饭的人都知道,小河鲜非常鲜嫩,烹饪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万不可用锅铲乱铲乱翻,要不然河鲜就变成一锅粥了,吃起来也就没什么趣味。治理国家也一样,要在原有成功的基础上,深入调研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多方论证改良的方案,这样国家才能稳步发展,社会才不至发生动乱。现在有些年轻人很冲动,一碰到问题就急忙否认以前的做法和努力,不加思考就提出要这样那样搞的一堆方案。问题都没想清楚,原因都没有分析透,就着急忙慌的提出解决方案,这是负责任的态度吗?这是科学的治理方法吗?这就是瞎折腾嘛。要是把国家交给这样的人去治理,我想没过多久,国家都得被他们“玩坏了”。在此摘录《论语•先进篇》的一段话供大家细细品读:“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我的理解就是,孔夫子认为在社会管理方面,要尊重原有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没有成熟的方案之前,不要轻易改弦更张。
第四种味道,众口难调。也就是说治理国家,哪怕你做得再好,也总有一些人不满意,因此在制定国家政策时,要考虑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但又无法面面俱到把每个人的利益都考虑周祥了。就像烹饪一样,有些人喜欢吃辣的,有些人喜欢吃咸的,有些人喜欢吃酸的,有些人喜欢吃甜的,如此种种,你作为厨师能怎么办,肯定没有办法作出一道让所有人都满意的菜品吧。你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根据客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今天的菜品主打什么特色,“看人下菜”说的就是这个理儿。如果今天的客人大都来自四川重庆,那你就煮麻辣的肯定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你要是上的是江浙本帮菜,哪怕你味道做的再好,可能也没几个人会买你的帐。正所谓“众口难调”啊!治理国家也一样,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有所取舍,正确作出价值判断,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即可,切不可求全求大求圆满,否则就会左右摇摆、犹豫不决,迟迟不敢下决断,白白贻误发展机遇,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大家的利益都没有兼顾到,所有人的利益都一起受损。做人也是如此,世上没有完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毛病或者弱点的,有人欢喜自然也有人不喜欢,如果试图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你将丧失做人的原则,最终沦为两面人、墙头草。所以我一直说,当有那么一个人都得到大家认可的话,除非这个人是圣人,否则他就异常的虚伪,也异常的可怕,对于这种人,我一般都敬而远之。
所以,我对“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解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治国者要有举重若轻的气魄,具备科学决断的能力,凭着一股持之以恒的韧劲,积极稳妥的推进社会治理和国家发展。
斗胆妄言,请多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