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侠麦克元
当我看到妈宝男这个词的时候,脑子里闪现出了一个动画短片。一位母亲生产孩子的时候,医生要剪掉脐带,但是母亲拒绝了。脐带就好比目前中的一条线,从小到大,无论孩子做什么,母亲只要用手一拉脐带,小男孩就跑不出母亲的手掌心。
短片中脐带不过一种形象的表征,永远脱不出母亲手掌的小孩,让我想起了推荐序的武志红,他曾写过关于巨婴的书。妈宝男何尝不是巨婴呢?
教育孩子日渐成为人们焦虑的话题,如何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呢?很少有人给出让人明朗的解答,但是当我翻开刘颋颋的《这样和孩子相处》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很好地给出了答案 ,那就是“空间”。
没有自己独立空间的父母,也是不会给孩子自己独立的空间。什么才是好的孩子教育呢?我们究竟该如何和孩子相处呢?原生家庭如何足够好的与孩子相处呢?
原初的爱之空间
当孩子呱呱坠地之时,我们满怀期待,想象着美好的未来。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开始慢慢远离我们的视野,父母反而开始慌张无助了起来。每当幼儿园开学的时候,新生宝宝要第一天去上学了,很多家长趴在学校外的栏杆处看着孩子,生怕孩子放不下自己,有些孩子没有哭父母竟还哭了起来。这就是父母的控制欲。不是孩子放不下,而是父母放不下。孩子在成长,空间也在变化。
我们该如何看待孩子呢?是父母的私有物品,还是一个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呢?书中分享有一个临床案例:一位奶奶在家中过度控制着她的儿子,也控制着整个家庭,他所要做的就是逃离。而留下独自面对的却又是没有话语权的妻子。奶奶的这种过度控制,不仅影响了她的儿子,也深深影响了她的孙子。这种没有空间的爱,随着血液,一代一代的传递着。给爱留点空间,家庭幸福感就多一点。
原生家庭中多子女的爱差
现在很多人工作的压力异常大,对于家庭的照顾反而少了不少。虽说学习了很多关于育儿的知识,但是真的当冲突爆发时又很难做到自我控制。有些家长的执念太深,自己当年没有完成的理想,把很多期望给了孩子。很多家长都会监督孩子学习,我们甚至会听到有家长因为监督孩子学习而诱发心脏病。这是何等的恐惧呢?
很多家长并没有做好做父母的准备,也没有调整好心态。很多来自于家庭或者家族中未能处理的创伤。书中举了一个家庭的案例。
有这样一个家庭,算是三代单传的那种,老大是哥哥,但是在人际交往、认知能力上却远远落后于同龄人,而他的妹妹从小就表现出超越同龄人的能力。哥哥性格内向、退缩,妹妹性格外向、积极。妹妹有时还会照顾哥哥,妹妹把哥哥没能发展出来了力量全部迸发出来了。这就是“幸存者”,常常感觉被忽视,要承担很多责任和压力。父母给哥哥尽量少的空间,以保证他的安全,保证他能够延续家族血脉。
原生家庭的爱差,常常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压力,父母的空间本身就小,留给孩子成长的空间更小。书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
原生家庭里的养育
爱,是家庭教育的源泉,但是怎样的爱,就给孩子怎样的空间感。
为人父母者,在平常或者矛盾发生时,我们或许可以做更多。而不是事中恶语相向,事后后悔自责,过后又如往常一样,周而复始。
人之患好为师。父母很容易发现孩子的问题,却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拥有了爱,我们也可以试试用这些方式去爱我们的孩子并给他们适当的空间:
共情的空间:理解孩子的情绪需求,认识到孩子的独特气质,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基础,同时建立稳定的边界和规则;
分享的空间:给孩子建立一个舒适的分享空间,这样有机会深入了解孩子,也让孩子亲密靠近我们,专注于孩子的分享,对孩子充满好奇心,同时我们不要给孩子的分享过多评价,而是要多做描述;
规则清晰的空间:理解规则和自由之间的关系,根据孩子的特点建立规则,让孩子认清真实的世界,成为一个不报复、不惩罚的养育者;
引领的空间:引领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体验生活的乐趣和意义,认识到孩子自身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兴趣。
发展的空间:了解孩子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在生理、学习能力、人际关系、兴趣爱好以及自我认同的发展。
我们通这五种方式,试着去给孩子更好的爱和空间,也给自己更多爱和空间。就像刺猬取暖一样,太近彼此伤害,太远无法取暖。我们对孩子的爱,不妨架好规则,彼此相约,共情感受。给孩子的不仅是原生的家庭,还有慢慢的爱和成长空间。
刘颋颋心理系博士,拥有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她提出了“空间育儿法”。这本《这样和孩子相处》,就是基于她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写就的育儿见解。
孩子身上出现的叛逆、孤僻等等行为,都是我们父母身上或多或少的影子。只是在孩子身上被放大,而父母却无法承认这是自己内心的某个黑暗使者在使坏。
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在原生家庭中通过好的亲子关系来解决的。如果非得说解决之道的话,刘颋颋博士的《这样和孩子相处》,或许能够给你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