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音乐响起时,我不禁热泪盈眶。
电影《至爱梵高》用了65000多幅梵高的作品拼接出了梵高短暂的一生,通过一封无法投递的信件,揭开了尘封的往事,把文森特﹒梵高带到了我们的面前。他的一生遭遇了什么样的坎坷?他为什么会选择自杀?或许,在电影中,你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出生——被替代的孩子
梵高出生在荷兰南方一个叫津德尔特的小镇,家境还算殷实。但在他出生之前,还有一个哥哥,刚出生就夭折了。而梵高出生那天刚好是哥哥的忌日。父母似乎没有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也许是为了纪念死去的大儿子,给他起了一个跟哥哥一样的名字“文森特﹒梵高”。
梵高的出生并没有给父母带来什么惊喜,反而对他越来越失望。父母把逝去的在现实中已经不存在的小孩过度地理想化,把美好优秀的东西都投射给了哥哥,而把糟糕、卑贱的部分投射给了现实中的梵高。哥哥的离去,似乎把父母的爱也带走了,小梵高始终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而总是被嫌弃。
从一开始,梵高就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假如曾经有过一点点的爱,那可能也是沾了点逝去哥哥的光。其实,就算有爱,他也很难分清那是给他的还是给另一个文森特﹒梵高的。
职业——屡屡受挫
在家不受父母待见,或许是这孩子的与众不同让父母无法容忍,16岁那年,父母就把他送去了叔叔的艺术品交易公司做学徒,这一走就是6年。
梵高在叔叔那里似乎也很不受欢迎,这可能与他有些孤僻的性格有关,受人排挤,结果被解雇。梵高灰溜溜地回到了家里,这成了父母的心中的刺,让父母抬不起头。父母对他更加失望了。
后来他又找了一份临时工,也是做不了多久被辞退。曾经一度想子承父业,做一名牧师,无奈,他也不是那块料。父亲的脸色更难看了。
一次次地挫败,梵高更抑郁了。而这又恰恰印证了父母给他的投射,你就是不行,看看,我没说错吧?
看来,他真的一无是处,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做不好了。
亲情——温暖一生
梵高虽然得不到父母的爱,但幸运的是他有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弟弟提奥,两人亲密无间,这是他体会到的人间唯一的温暖,也是他的精神支柱。
弟弟成为了他一生的贵人。当梵高穷困潦倒时,弟弟提奥已经是一名成功的画商。他鼓励梵高尝试绘画事业,倾其所有帮助梵高购买绘画材料,租下房子给他做工作室。他也是梵高的伯乐,是他发现了梵高的绘画天赋,无条件地支持他去创作,并且促成了梵高生前唯一的一幅画的交易。
每当他心情沮丧时,他都会拿起笔写信给弟弟,而弟弟也会及时回信给他。梵高一生给提奥写了900封信,弟弟就像他的容器,容纳了他的挫败、焦虑、沮丧、悲伤、愤怒,并且给予他鼓励、支持与理解。
弟弟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父亲的支持功能与托举功能,引领他走上绘画的道路,同时也承担了母亲的安抚与养育功能,他持续地供给他生活与工作的费用,安抚他的情绪。兄弟情深至此令人唏嘘。他们两个就像连体婴儿,似乎长到了一起。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梵高选择了自杀,因为他不想再拖累弟弟了,弟弟自己有妻儿,有自己的烦恼;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梵高死后,弟弟不久也离开人世,因为他挚爱的另一半还在了,或许他想追随梵高而去。最后,人们把他们葬在了一起,这对兄弟永远相依长眠于地下了。
友情——幻灭
在弟弟的支持下,梵高来到了巴黎,遇见了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两人相见恨晚。梵高太缺朋友了,他也太单纯了,他爱一个人就会全然地付出。而恰逢高更失业,梵高邀请高更去了他的工作室同住,并答应养活他。
梵高如此天真,对感情又是如此认真。他在自己没有收入靠弟弟接济的情况下,却对高更如此大方。高更的到来,的确给他带来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他们就像热恋中的情人,白天切蹉绘画,晚上促膝谈心,友情不断升温。
友情有时来得太炽热,消失的也快。很快两人性格中的矛盾凸显出来,梵高就像个孩子,没有什么城府,高更老于世故,最终,两人的友情破裂。梵高又一次在关系中感受到了挫败,因为受了刺激,他的精神出现了问题。他用剃须刀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最终,他被送到了精神病院。
爱情——无疾而终
梵高出院后搬到了奥威尔小镇,寄住在精神病医生加歇的家里。那时,梵高每天准时出去做画,风雨无阻。加歇的女儿是个宅女,很少出门。但自从梵高住进来后,加歇的女儿性格变得开朗起来,她成了梵高的模特,虽然两人之间的言语并不多,但他们却感到惺惺相惜,彼此懂得。
缘分就这么悄无生息地降临到了梵高身边。他们两人晚上会一起去湖边散步,这么多年,加歇小姐都没遇到这么交心的人,她或许是爱上他了。
小镇上的流言蜚语终于传到了加歇医生的耳朵里,他是绝对不会同意女儿嫁给一个精神病人的,他把梵高请出了家门。从此,加歇小姐就几乎再也不出门了。
梵高去世后,加歇小姐终生未嫁,她用一生等待一个没有结果的恋情,只因为她爱上了一个天才,同时也是一个疯子。
选择——最好的方式离开
梵高尝尽了世态的炎凉,他不断地被人抛弃,不断地经受着挫败。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喝彩,他穷困潦倒,生活无以为计。
梵高太善良,他把对他人、对世界的不满与愤怒都指向了自己,他变得更加抑郁。连乡间的孩童都可以奚落、欺负他,他结交的朋友也随便地玩弄他,这个世界可以值得信赖的人真是不多了。他对这个世界太失望了。
但从他的绘画中,你又分明看到他对这个世界仍然饱含深情,他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他爱大自然的精灵,他让这些美在画布上呈现。
他活得太累,太沉重了,他选择了自杀。他其实对这个世界是无比眷恋的,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离开似乎是最好的选择。在最后的时刻,弟弟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我想,他已经心满意足了。
替代儿童的思考
我们会发现,梵高在成长过程中,作为哥哥的替代品,他有着严重的身份认同障碍,他其实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这导致了他在不同的职业中转换,始终不能成功。
从出生顺序来看,因为哥哥的夭折,他补位变成了长子,承担了父母的期待,并且同时还带着父母对于逝去哥哥的期待,所以,无论他如何努力,父母都不会满意,永远得不到父母的接纳和认可。
而他的实际序位是家中的老二,老二一般是处于一个被忽略的位置。没有得到父母的爱,也得不到父母的祝福,只有贬低与失望,这些可能导致了他比较孤僻的性格。
从出生序位上,我们也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在同样一个家庭中,他的弟弟似乎没有他那么多的困扰,社会功能正常,有家庭和孩子,还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因为弟弟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可能获得父母的宠爱多一些,我猜测因为父母对于梵高的不公平,也让弟弟提奥与他走得更近一些。他们之前反而没有了同胞竞争的感觉。而梵高却要一直与那个死去的哥哥竞争,但是他永远也竞争不过。
梵高似乎一直活在幻想中,尤其是在癫狂时刻或者他的创作阶段。但在现实中,他又是那么真真切切地活着。他对任何人都没有防御,真诚地让人感到有些傻气。他是个天才,却是那么地孤独,在生前没有获得任何的喝彩。但他终究还是因为绘画,让更多的人读懂了他。37年短暂的生命,他通过绘画,终于找到了自己,不再是那个被替代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