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一篇,还想说说参观北疆博物馆的感受。
走在博物馆的二楼,被里边各种紧密排列的动物所震撼。不夸张的说,那些动物看起来就像活的一样,尤其是哺乳动物和鸟类,无论是毛皮还是羽毛,都整整齐齐,一丝不乱,还有那各具特色的神态,有的高傲,有的专注,也有的迷茫。 据说桑志华在制作这些标本的时候是费了很多的心思的。据一些文章记载,桑志华有一次看到一只蛇在捕捉青蛙,他于是等待了很长时间,就在蛇扑向青蛙那一瞬间,将蛇杀死,并制成了标本,在他的日志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很多当地的村民并不知道我收集这些动物并不是想要他们的肉食,或者他们的皮毛,我所做的一切完全都是为了人类的教育。"
作为一个生活在启蒙运动余荫当中的现代人,我们是应该感谢这个传教士25年如一日的辛勤努力和工作的,但是望着那些动物 标本用假体做的眼睛,我还是忍不住去猜测,他们被捕猎时的心情。 他们会有心情吗? 也许会吧!我宁可相信,他们在被杀死的一瞬间体会到的是恐惧和惊愕。他们会想象吗?想象自己生命的归宿是什么样的?自己的皮会被剥下,眼睛被玻璃珠代替,身体上被撒上松香,身体里面填满草和其他的填充物,摆出自己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永远站立于一个看起来像货柜一样的玻璃柜当中,有的甚至是和他们的食物并排摆放着。它们会有灵魂吗?如果他们死后有知,是否会感觉到无助与茫然,存在于另外一个时空当中,无法了解他们的过去和未来。 他们会怨恨吗?
这种联想并非想把矛头指向人类的残忍或者人本主义的自私,而是会想到人类的宿命,如果有一种比人类更加高端的文明,想制作一个有关于地球生命的博物馆,如果他们碰巧,也选择了这样的排列方式,我们就会被冠以裸猿的名字,我们当中最美丽和最美好的代表,就会和长臂猿,黑猩猩等等陈列在一起,如果我们不幸成为这些标本当中的一员,那人类会以什么样的表情来面对这一更加高端的文明呢?我们会不会怨恨?
参观博物馆,让我感觉到生命的短暂和永恒,但无论是哪一种,对于一个个体的生命来说都不是一件让人觉得愉快的事情。这些标本让我感觉到人类对身体的执着,我们世界当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宣传着对于肉体的塑形,完美到让人难以接受的程度,一个完美的肉体是我们通向这个世界成功的一张名片。 另一方面,各种媒体都在不遗余力的渲染,人类对失去肉体控制权的怨毒。各种恐怖片当中以死亡肢体的残疾为卖点,宣扬着我们的生命和身体之间那种无法割裂的关系。从那些毫无生机的标本的凝望当中,我看到了自己对于世界理解的狭隘与功利, 也许当我们放弃内心深处对于自己身体的过度自恋,也就是我们超越和解脱这些烦恼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