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自诩是个雷厉风行之人,其实是遗传了我妈做事风风火火的急性子,这一秒想起要做的事恨不得下一秒马上行动。身边偶有朋友感慨拖延癌晚期无法治愈时说,Deadline才是第一生产力,它让你思如泉涌,并且在踩死线完成工作后会非常有成就感。我想了想自己赶Deadline时的情景,朋友说的感觉我不仅一个没中,还恰恰相反。
研究生没开学时,我就被导师安排来学校加入课题组。当时导师正在做某企业咨询项目,缺人手就把我叫来了。项目企业远在市郊的工业园区,在交通不拥堵的情况下从学校到企业也要两个小时。每次企业都会派一辆商务车来接导师和我们三两个学生,有时候早上六点来接我们,有时候中午十二点来接。第一次去企业是在中午从学校出发的。八月份的正午,吃过午饭我背着电脑从食堂跟师姐一起来到校门口等司机来接我们。作为一名还未正式入学的小师妹,上车后我自然而然坐到最后排的位置,享受着车里的空调吹来的冷气。在这样一个三伏天的午后,当真是没有比开着空调睡一觉更惬意的事情了。当我摆好姿势准备入睡时,却看见坐在前排的导师拿出电脑,打开了ppt在修改。我不由得惭愧,我导师已经年逾五旬,还在车里继续工作,简直就像电视剧里那种商务女精英,时刻展露着干练的强大气场。我悄悄问师姐,老师在做什么。师姐告诉我,说老师正在修改下午要向老总汇报的工作内容。我突然庆幸自己有一位兢兢业业的好导师,无论是从卓越的时间管理还是敬业的工作态度上都值得我学习。那天的车程大约两小时,我导师改了一路。去企业后老总还在开会,半个小时之后才能结束。这半个小时老师让师姐检查PPT,继续修改。半小时后的汇报内容我已全然忘记,我对那天的印象只剩下“精益求精”四个字。
之后我又陆续跟随导师和师姐去了几次企业,在车里修改和整理咨询资料对我而言已再熟悉不过。我也慢慢参与到这项工作中,由于跨专业的原因,我开始只是做辅助师姐检查核对资料这些简单的工作。在检查中,我发现有许多处病句和标点问题,英文材料里还有若干出拼写错误。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材料都是第一稿,难免有错误。可渐渐地,在车上改资料的次数越来越多,核查的材料里依然充斥着此类错误。两小时的车程盯着电脑,难免有头晕目眩的症状,我问师姐以后能否提前把需要核查的材料发给我,既可以不这般手忙脚乱,也能减少大家的途中工作之苦,师姐却只是笑笑不说话。
随着与导师接触的时间增长、去企业的次数增多,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核查材料的工作一定要在车上完成,因为在去企业之前连第一稿的报告都完不成。
是因为报告量巨大、难度系数大吗?不是的。
是因为在去企业的前一天或两天才会开始去查资料找数据写报告,这种工作方式就导致了车上工作的必然结果。我第一次在去企业路上看到的“兢兢业业”和“精益求精”不过Deadline来临前的仓皇赶工而已。
已经读研一年半了,我发现导师真是一个总在赶Deadline的人,不仅自己在Deadline前“爆发创作”,也经常丢给我一些马上要到截止日期的任务,曾经帮她在论文评阅系统关闭前三小时评阅二十几篇论文,也被要求用三天半时间完成一篇会议论文投出去,我深知这些临近Deadline完成的任务的质量,也能体会到在赶工时的万分焦虑。我没有所谓的Deadline前思如泉涌的爆发力,更没有完成后的成就感,只剩下在熬夜中仓促完成的焦虑感和疲惫感。前不久,硕士论文开题答辩,在答辩前我向导师数次汇报选题,她没有给太多建议,让我继续做下去。开题前一晚九点半,我收到她的微信,内容大致是你的文献综述质量不高、研究设计不可以、创新点不足等等,让我修改。导师的意见在距离开题答辩不足12小时这一刻提出,她觉得这是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工作敬业。
事实上,那天晚上我并没有改开题答辩材料,洗了脚早早睡觉。第二天的答辩比起同组同学也算顺利很多。我并非自夸学术能力有多强,只是比起那些仅仅准备了三五天的同学,我准备了二十天。反复打磨的内容远胜熬几个夜的交出的材料。
我想,“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只适合某一部分人。就我个人而言,Deadline不仅仅是对时间的错误估计,更是对自己能力的错误判断。我没有李白酒入豪肠赋成诗,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天赋,我只能在排好任务优先级后给自己留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工作。
愿未来的时间里,自主的事情我可以不赶Deadline,工作上也少些总赶Deadline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