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收获,怎么栽
文/黄传修
冬寒春近,一岁又添。面对流逝的光阴,每个人都在经历中跋涉,在风雨中兼程,当时光远去,方知生命中的每一步都是在追逐心中的梦。
今天,不自觉的顺路又去了一趟龙门书店,不知不觉间已经在这里消费了好多,重要的是收获了更多!
看着散发出一缕缕墨香的古今中外、内容不一的书,拿在手心,就感觉心里有一丝丝的淡定与坦然,喜悦与充实,馨香与幸福,真如有人所说,幸福莫过于读书。当然对于一个没读过书、不喜欢读书的人来说,他是没有这种感觉的。也正如一个不喜欢学习,没有从读书中获益的人、家庭来说,也是清风一缕。
突然一本封面素雅的书,无意中飘入昏花、不再明亮的眸中,《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不知怎的一下子发自内心的好感,再一看作者,大名鼎鼎的胡适,单凭这个名字,这时已有购买的欲望。
曾经的自己从中学的教科书上觉得,胡适是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逆历史潮流,可是在师专学习时,通过王冠卿老师的讲解,科学民主、真实还原史实,让我认识了不一样的民国风云人物,有些人有些事,并不像想象的那样。
封面上写着:
1、人生最关键的不是你目前所处的位置,而是迈出下一步的方向。
2、只要开始,永远不晚。
底页上写着:
以自己的努力定义自己的人生,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
多么通俗易懂,耐人寻味的励志名言。
回想在师专求学时,王冠卿老师上课,总是激情飞扬,每到精彩处,就读一段描写景物、天气的文字,用他那带磁性的男中音缓缓诵来,渲染其或悲壮或激昂或惊险的场景,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对观点的把握,对事件的强调。王老师博学多识,专心治学,他曾多次规劝我们学生多读书,多写作,做个学者型人才,并说做学问应“守住清贫,耐住寂寞”,当时知之甚浅,今天细细品来 实乃金玉良言。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往圣先贤的至理名言不绝于耳,如果没有在生活中的切身体验,是感觉不到其中的奥妙的。
前几天,当我的教育故事《花儿在爱中绽放》写到整整100篇时,我由衷的感慨:
从一瞬间的兴起,到持之以恒的坚持,不知不觉间《花儿在爱中绽放》已经到了100篇。
喜欢芦苇花,褪去了生命的青葱鲜嫩,苇花显露出淡雅的风姿,我们的生命,要经过怎样的春夏,才能像初冬的芦苇一样,有着内外兼修的淡然?
老子曰:大道至简,悟在天成。世间万物,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殊途同归,最为重要的是个体以何种心态,何种动机,何种追求去做这件事,那么差别就大了。
前几天,晨练时,让儿子帮我把《42式太极拳》、《初级长拳》、《初级刀术》拍下来,自己慢慢、细细的看了一遍又一遍,才觉得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动作不到位,发力不准确,基本功不扎实,重心不稳。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其他的事情也是这样,必须静下心来,慢慢领悟、消化、吸收,再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的特色。
《傅雷家书》中有一段:
月初看了盖叫天口述,由别人笔录的《粉墨春秋》,倒是解放以来谈艺术最好的书。人生—教育—伦理—艺术,再没有结合得更完满的了。从头至尾都有实例,决不是枯燥的理论。关于学习,他提出,“慢就是快”,说明根基不打好,一切都筑在沙上,永久爬不上去。我觉得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深思。倘若一开始就猛冲,只求速成,临了非但一无结果,还造成不踏实的坏风气。盖叫天对艺术更有深刻的体会。他说学戏必须经过一番“默”的功夫。学会了唱、念、做,不算数;还得坐下来叫自己“灵魂出窍”,就是自己分身出去,把一出戏默默的做一遍、唱一遍;同时自己细细观察,有什么缺点该怎样改,然后站起来再做、再唱、再念。那时定会发觉刚才思想上修整很好的东西又跑了,做起来同想的完全走了样。那就得再练,再下苦功,再“默”,再做。如此反复下去,一出戏才算真正学会了,拿稳了。此外,盖叫天现身说法,谈了不少艺术家的品德,操守,做人,必须与艺术一致的话。我觉得这部书值得写一长篇书评:不仅学艺术的青年、中年、老年人,不论学的哪一门,应当列为必读书,便是从上到下一切的文艺领导干部也该细读几遍:做教育工作的人读了也有好处。
胡适说:“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
临沂第二十中学始终高举课改的大旗,首创“教师与学生一起发展,为学生终生幸福负责”的育人理念,如今在刘峰校长的倡导下,与北京东方原点教育研究中心合作,让学校发展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正如刘峰校长在年会上说的一样:“我最重视教师的发展和资金投入,这是对学校对学生最有益的、投入与产出回报最高,对一个学校持续发展最有意义。”
作为工作生活在单位的一个个体,就如同渡船的一名水手,必须与学校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共同谱写教育新篇章。
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
新春伊始,阳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