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本《我从哪里来?》,我感觉被戳中了。
这一页,还有这一页,有没有感觉很有点熟悉?
关于“我是从哪里来的?”大概每个父母都会觉得很难回答。小时候,我爸妈给出的答案倒不是上面两种,说的是我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当时小小的我曾经无数次脑补过那个场景,就像绘本里的小孩子们脑补的爸妈那两种回答的场景。
后来,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每每看到有报道说不到18岁的小女孩在厕所生孩子,或者被性侵,我都觉得心揪着。自己家是个儿子,可想着儿子将来也会有青春期,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不免觉得头疼。时代不同了,社会也越来越开放文明,曾经羞于出口的“那些事儿”已经不再是问题,可给予孩子们一个科学的回答,似乎也不那么容易。
这本澳大利亚人菲奥娜·卡塔乌斯卡斯所写和绘画的《我从哪里来》,封面就用英文注明讲述“小宝宝如何出生的惊人真相”,是央视特邀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审定推荐的一本书。它以绘画形式,告诉十岁左右的孩子,关于性别、出生、生理变化那些事儿。
绘本很cute,也很有国际范,一句“我们人类也会生下小宝宝”将全世界的父母都纳入了范围。细细看看图,图画中的人国度和人种不尽相同,有印度人、白种人、穆斯林,动作也不同,但无一例外的都传达了对孩子满满的爱。
绘本从男孩和女孩的生理区别入手,讲了青春期孩子的变化、妈妈是如何怀胎十月进而生子的,细致程度堪比生物学课本。连子宫、睾丸的构造、精子与卵子的结合、胎儿在母体里的大小变化、胎儿与脐带的关系、顺产和剖腹产都绘制的非常精细全面。青春期的孩子们读这本绘本,可以解答对自己的生理结构中不太理解的部分,更是一次很不错的科普教育。
前段时间读克莱因的《儿童精神分析》丛书系列,提到一个小男孩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原因就是对自己是如何出生感到好奇,他的爸爸妈妈试图从上帝角度对他进行解释,结果诱发了他一连串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质疑,直至爸爸告诉他“有的人相信上帝存在,有的人不相信。”他选择认为上帝不存在。这个孩子说话很晚,直到克莱因对他的梦进行了解析,他才逐渐情况好转。
现实生活中,可能这样的极端例子相对较少。但孩子们了解自己的生理结构、了解人类的诞生,有助于他们形成性别意识,知晓如何处理两性关系,从而避免因为好奇“性”或者并不知晓“性”的后果而发生的那些悲剧。
别再羞于跟孩子做“性教育”,下一次,大大方方的拿出《我从哪里来》,跟孩子讲讲关于出生的那些事,告诉孩子们:你是爸爸妈妈爱情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