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我的坚持来推动读写
——答网友问
寒假我按惯例在简书和微信朋友圈以“寒假读书汇”专栏持续推送孩子的读书笔记。有网友问:人家有时间读你的“读书汇”吗?我回答说:读与不读,它都在那里,自成风景。除了“读书汇”,假期借助微信家长群的语文活动还有:共读播报、摘抄背诵。我只是用我的坚持来推动孩子的读写。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在全国统一使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都告诉我们阅读是学好语文的第一通行证。我们一起来重温北大教授、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的几句话,从中也许可以获得更多的体悟:新教材希望能治一治“不读书、读书少”的通病;要在中小学生中提倡海量阅读,鼓励连滚带爬地读;孩子再不阅读,高考连卷子都做不完。的确,把读书的重要性提高到怎样的高度都不为过。
可是现实是怎样的呢?根深蒂固的认识,很难改变。家长要的是眼前的分数,哪舍得让大把的时间给孩子读书呢?读半小时书,还不如做半小时题。有的明知道,可是竞争压力,也让他们只得融入刷题大军。孩子呢?对纸质书难以提高兴趣,沉醉于碎片化的刷屏阅读,读书的泡沫化严重;就是读书,也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说真的,我们很多教师还无法适应新教材的新要求,对阅读指导的工艺还不能满足读书教学的需要,如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的研究几乎没有涉足,还是盲区。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我始终认为,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孩子学习持久的发展力,其源头就是读书,读文学经典,读史书,读名人传记,要读一些闲书。读的同时,要紧的是让孩子有选择地背诵。背诵是丰富积累最重要的路径。现在学界有很多人对背诵嗤之以鼻。背诵不是死记硬背,但是有时候语文的东西还真少不了死记硬背。背多了,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读、背,还要与写打通。不经过表达的阅读有时也是肤浅的。现在的孩子读书为什么效果不大,读了很读书,还是不能学好语文,还是写不好作文,其关键在于读与写之间通道的堵塞。我倡导读而思,思而作。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持这种疑问的不在少数。总觉得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寒假前徐杰先生写过一篇短文,题目是《名著导读,也要注意“过程与方法”》。我深以为然,整本书的阅读中,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就是“过程与方法”的缺失。大多数整本书都处于学生自己读,自由读。写读书笔记,是极好的过程监控的手段。
把孩子的读书笔记在公众平台上推送,就在于把孩子的读写推向交际语境。不管有没有人去读,我以为扩大了学生作品的阅读范围,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示,就是一种推动和促进。这是一个很费时费力的活,但是只有这样持续推动,才会更好地激发孩子的读书欲和写作欲。
还有一个问题,有的孩子为什么经过一个暑假一个寒假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人猜测,是假期里补课了。试想,真有孩子通过补课而优秀的吗?事实上,假期孩子的变样,根源就在于这个孩子利用假期进行了大量的真阅读。写好读书笔记,就是实现真阅读的最有力的手段!
无论有没有人读,我都会持续不断地整理、推送孩子的读书笔记和播报作品。我用我的坚持来推动孩子的读写,我不会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