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伊嘉
1、
火车站,我拖着行李吭哧吭哧地快速行走,两眼直勾勾的瞄着我要坐的公交车。
忽然一个男子出现在我身旁:“同学,你有三块钱么?”
我拖着行李继续前行,他跟在我身后:“同学,借我三块钱吧。”
我秉承着出门在外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的原则,脚步加快。
就在我快要走到公交车旁边,他还锲而不舍的说:“同学,借我三块钱吧?”
我回头说了句:“没有!”然后上了公交车,我刷卡时,他还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说:“同学,借我三块钱吧?”
等我在车上坐定,才得以细细观察车外面的他:头发有些凌乱,身着棕色上衣、黑色裤子,背着一个九成新的黑色女士双肩包,他还在不断奔跑着,向着来来回回的行人说着什么,可是没有一个人停下脚步。
2、
我不知道他借三块钱干什么,我也不知道他这样来来回回向多少人说出了同样的话,多年前我读书期间,对他们报以同情心,后来我对此置之不理。
他看起来挺强壮的,这样的身体素质,只要他愿意付出劳动,一天一两百块钱足以收入囊中,一个四肢健全的壮年男子,岂会连三块钱都解决不了?
读大学时,学校餐厅后面有一位老奶奶,无论酷暑严寒,都会见她推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卖些袜子鞋垫什么的,她也从来不吆喝,偶有学生讨价还价,她也会退让一步,然后说一句:“穿好了以后还来。”
晚上收摊时,她慢吞吞地将一双双鞋垫和袜子还有些小东西收拾妥当,放在三轮车上,用一块花布蒙在上面,四角系紧,有时候有热心的同学上前帮忙,老奶奶低声说:“不用的,我可以。”
她步履蹒跚,费劲地爬上三轮车,吃力地蹬着,一圈又一圈,消失在校园的夜色里。
次日在老地方,依然能够见到她。
3、
有一段时间,在回家的汽车站,我一连几次见到同一个男孩,约莫十六七岁的样子。
每次在等候发车的几分钟里,他会拿着一个小本本上车,到达车厢尾部,然后挨个拍拍别人的肩膀,拿着笔指指示意看他的小本本,大概就是他是一个聋哑人,需要帮助云云,末页还记录有别人给他的捐款。
车上卖饮料的阿姨说:“这个小孩在这里很久了,不知道得了多少钱了。”
走了一个来回,他收到的是大家清一色的摆摆手。
又有新的乘客上车,他再来一遍,卖食品的阿姨大声说:“你走吧,下车吧,要发车了!”
他环顾整个车厢,又有人气愤的说下去吧,他有点不甘心的下车了,我有点怀疑他是否真的是是聋哑人。
后来听那个特别气愤的乘客讲述他的经历:同样的场景,不同的是他给了那个人三百块钱,那个人写了纸条,包括他的联系方式和一些感谢语,并承诺日后必定如数偿还,还要了这个乘客的联系方式,表明方便日后还钱。
结果就是等这位乘客拨通纸条上的电话号码,语音提示为空号。
这个乘客说就当我三百块钱买教训了吧,你们可不要上当受骗。
4、
有时候和朋友谈论起这样的情景到底给不给钱:有朋友说钱在自己腰包里,给不给是自由,我自己挣钱这么辛苦,凭什么这么容易都给他啊,坚决不给!有朋友说你看人家演的也挺辛苦的,也算是付出劳动吧!还有人说,我们都是善良的人,几块钱也无妨,就当积德了!
当我们还在怀疑不能给予别人帮助是不善良时,却学到了一个词语是职业乞讨。
对这样的人群,大概只有选择避而远之吧,因为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辛苦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