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以为山水之乐,其乐有三,一曰玩赏之乐,远离尘嚣,复返自然;二曰同游之乐,增进情谊,共享天伦;三曰记叙之乐,游玩所得,付诸文字。终其三者,此游之乐终生难忘。
游琅琊山记
琅琊山位于滁州西南,因欧阳文忠公《醉翁亭记》闻名于世,距马仅百余公里,当天即可往返。余常有好古之心,又醉心山水,如此圣地,岂有不去之理!
时值盛夏,到达山下已近正午,烈日当空,蝉鸣阵阵。好在清风徐来,步行不远便听闻溪水潺潺,顿觉一丝清凉。伴溪而上,见一石碑,书有“譲泉”,溪浅水缓,孩童在水中嬉戏,已非文中“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的景象。醉翁亭果然“临于泉上”,穿门而入,四壁立有碑刻,忽见一飞檐探出壁外,如鸟振翅,顿觉文中“翼然”二字用词之精妙。醉翁亭实为一普通凉亭,并无太多特色,四周建有众多各色亭子,疑似后人附庸之作。此处还有庭院楼阁,流觞曲水,古木盆景,环绕左右,颇具雅趣。
向深山再行三四里便是琅琊古寺,庙宇掩映在绿色浓荫之中,清泉相伴,禅意盎然。古寺始建于唐代,大殿略显简陋,也不及相邻的东晋无梁殿古意浓厚。南天门正对无梁殿,山路崎岖,攀登颇费体力,登顶可眺望滁州城区,可俯视琅琊山林壑,确如文中“望之蔚然而深秀”。
游完琅琊山重读《醉翁亭记》,回顾途中见闻,遥想当年太守与民同乐盛况,颇有一番滋味。
游敬亭山记
敬亭山承李白诗名称为“江南诗山”,宣城亦自诩为“山水诗都”,似盖过马鞍山“诗城”名号。
慕名前往,只见山峦横卧,满目青翠,但山势平缓,似无灵秀之气。沿古昭亭而上,步完竹海小径,继续盘山前行,便到太白独坐楼,大门紧锁,似有人去楼空之感。再登数百步达山顶,杂木遮挡远眺视线,如此景致颇让人失望。另有北宋双塔孤立于山下,弘愿寺为近年重建,无意前往。
李白游历宣城期间,纵情此地山水,仍难掩心中孤寂。“相看两不厌”虽不及“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洒脱,但含蓄中更添一分悲凉。今游敬亭山,除了仰慕诗名,再难体会独坐意境,略以为憾!
游鸡笼山记
从市区驱车百余里,抵和县鸡笼山牌坊。蜿蜒而上,坡稍陡,至半山,见一鹅黄庙宇,乃凤林禅寺。购香火,从小门入,院内池、台、殿均为近年修葺,难觅古迹,时有工人出入,香客稀少。
从天王殿顶望去,可见鸡笼山主峰,明太祖谓之“崔巍巨石如天柱”,此言不虚,今有一圆坛伫立峰顶。绕到殿后,沿石阶而上,不足百步,见一亭,旁边巨石裸露,壁上刻有字,曰“凤台”,“江北第一名山”,无款。穿亭而上,石阶不高,但极险峻,似凿壁而成,扶栏杆铁链,不敢回望。经一线天,壁如斧凿,明暗交错,穿行十余步,达山顶。极目远眺,连山如黛,碧湖如镜,公路蜿蜒,穿田而过,田边三两房屋,屋前树木葱茏。
和州刺史刘梦得曾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鸡笼山不高,无仙,也不名,故游客罕至,难得清幽。久在城市,偶登小山,如同久在樊笼,复返自然,斯是陋山,心有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