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我很少做饭。除了厨艺不精,主要是夫人贤惠,把生活安排得周全,轮不到我插手。与其帮倒忙,不如在一旁微笑着欣赏和享用。结婚二十多年,我还没有完整地做过一顿饭,幸福,也有惭愧。当然,也并非一无是处,也会在生活的长河中泛起一朵浪花,掀起一丝涟漪。我会包饺子,而且包的还有模有样,看起来像艺术品,估计可以增添食欲。这项说不上技能的生活手工,在小时候我就会了,是妈妈教的。那时家贫,生活拮据,吃饺子近似奢望。我们说的饺子,书面语应该是馄饨,我们这叫包面,在薄面皮里包上肉馅和佐料,把面皮捏拢即可煮食。记得那时一年中直到过年,大人才会擀出有限的面皮,再包点腊肉丁,煮了一人吃几个。那味道,妙不可言。于是我时时充满了对饺子的向往。
饺子的便利不言而喻。包好后,煮食方便,还不用炒菜,对于不善烹调的人来说是不二选择。食用的方式多样,可煮,可蒸,还能烤了吃。饺子里包含了生活的抉择和智慧,还凝结着亲人的祝愿与希冀。早上起来,因赶时间,煮上十来个,早餐便在飘起的香味中完美落幕。用冷水煮味道更鲜美,只是在煮的时候要不停地轻轻搅拌,以免粘在锅底。煮熟的饺子柔软,老少更宜吸收。饺子还承载着民俗,迎客的饺子送客的面就是例证。过去穷,买不起猪肉,大多以青菜代替;现在为了健康起见,少放肉多加菜。饺子馅的变化,折射的是生活的变化,是社会的发展。在饺子的后面,看到的是时代与社会的轨迹。我每天都吃饺子,冰冻的饺子。因身体原因,饺子馅里没有一点肥肉,是夫人对我关爱的体现。
现在的饺子皮早已不用自己擀了,出门花上三块钱就能买到一斤,方便快捷不说,还能感受到服务的内涵。有了需求,产业就像春天的风一样应运而生。吃饺子的人多了,做饺子皮的生意就好。卖面皮的人也不是自己擀,用机器轧的。面皮买好之后,夫人就去选购馅料。瘦肉全是纯的,不带半点肥。主料买定,再买芹菜或蘑菇切碎搅拌,加上葱姜蒜,倒点酱油和有机醋,饺子馅就做好了。夫人拌的饺子馅色泽正,味道鲜。尽管没煮,仍不失为视觉与嗅觉的大餐和杰作。
一切准备就绪,轮到我登场。左手抽一张面皮,右手拿勺子舀一勺馅,放在皮子的正中间,用双手大拇指把面皮对折,接着用双手中指顶起面皮底部,最后用右手大拇指把面皮两端捏在一起,一个饺子就诞生了。看着一个个饱满虎头虎脑的饺子,像相扑运动员一样依次而立的时候,我就有了一丝成就感。美好生活要靠自己创造。吃着饺子,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爸妈,不知道他们在天堂有没有饺子。包饺子的这点技能,是妈妈教给我的;吃上饺子,是爸爸培养我的能力。饺子包好了一次吃不完,就冷冻在冰箱里。现代物质文明成果延伸了人的食欲,减少了条件的局限。过去在老家,饺子少,根本解不了馋,即使有剩的,也无处安放。现在自己不包,外面的早点摊上卖饺子的比比皆是,只看哪家做的更卫生,味道更好。中午晚上在餐馆吃饭,也照样能吃到饺子。以前吃饺子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渴望和精神的向往,现在只是为了充饥与片刻的能量需求,当然自己包的饺子,货真,卫生,吃的放心,舒心;买的,别看面皮撑的老高,其实肉馅少的可怜,还担心卫生,心里会有本能的抵触。几个小小的饺子,演绎了饮食文化,折射了生活的变化。在它的后面,有食者的味觉,有亲情的传递,有家庭的温馨,有包容的倍增。饺子只是一种食物,象征的却是经济文化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