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句话,“Deadline 是第一生产力。” 总能让我们会心一笑。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是拖延症患者。
有一个词,是拖延症患者的另一种说法,完美主义者。
一个项目,离提交报告我们有一周、一个月的充足准备时间。deadline 前我们一直准备着,确没有太大的进展,总是要等到deadline前一天才能交出满意的报告。
并非是我们必须要等到 deadline前晚才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报告,而是我们害怕从一开始就全力以赴地准备,结果却不咋地,会让人觉得我们不够聪明。还不如 deadline前才做好,人人都觉得我效率高。
考试,我们有一学期的时间准备,可是每天都在美剧韩剧八卦游戏里撒欢儿,即使是考试复习周,也无法完全集中精力。直到临考前一晚,才熬夜看书,暗暗发誓下次一定不要再这样。
并非是我们必须要等到考试前才能集中精力学习,因为突击学习的考试结果总是能飞过及格线,有时甚至高空飞过,心理暗暗得意,好像自己比那些一学期都在苦苦耕耘的学霸们更聪明,只花掉几天的时间,能达到学霸们一学期的勤奋成果。
想要写字,常常脑袋里冒出很多令人沸腾的想法,但一提笔、一打开电脑敲字,就一个字都挤不出来。
并非是我们写不出任何一句话,而是我们追求完美,希望自己一提笔就写出惊世骇俗、精妙绝伦的金句。可是大部分的书,甚至包括畅销书,废话也挺多,只是他们除了废话外有醍醐灌顶之语,能准确表达出在你脑子里只能模糊意识到的观点。
如果我们放弃追求完美,承认自己即使充分准备的报告也不会是100分,接受自己认真学习一学期参加考试也得不到满分,容许自己提笔写字无法妙语连珠,我们的行动力会翻倍的 UP UP。
因为比完美更重要的,是行动带来的不停迭代前进的成长。
2.
有这么一个小孩,5岁才会开口说话。
送去学校读书,还是很笨,反应非常的慢。
一次,老师布置了手工课作业。到交作业那天,有的人剪出了一朵漂亮的花,有的人用木头做出一把精致的手枪。而这个笨小孩,他有点踌躇,在老师追逼的目光下,他拿出了他的作业—— 一个特别难看的小板凳。
老师看到时非常生气,故意拿起这个小板凳问班上的其他小孩,“有人见过比这更难看的小板凳吗?”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这个小孩虽然很笨,但是很沉着,他拿出藏在桌子底下的小板凳,心平气和地说,“有的有的,这是我昨天做的小板凳,这是我前天做的,这两个比交给您的还难看。”
这个老师突然愣住了,他立马后悔了对这个小孩的嘲笑。
这个笨小孩就是爱因斯坦,长大后,他送给人类三样礼物:一、狭义相对论;二、广义相对论;三、光的波粒二象性原理。
原来被后人们称为天才的爱因斯坦,其实是个不断自我迭代、自我成长的励志人物。
3.
医学界,孩子每个成长过程都有一个完美的时间表,比如我们常说的“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十二走”,如果一个宝宝不是按这个时间表学会翻、坐、滚、爬、走,做家长的就会担心自己的宝宝是不是落后。
每个孩子最终都会学会走,只是有的快、有的慢罢了。
1998年,有一个女科学家,克伦·阿道夫为了研究孩子到底是如何学会走路的,实地观察了28个孩子。这一次她没有采用平均值或者把所有孩子看作一个整体的做法。她把每个孩子都当做独立的个体,全程观察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
结果,通过这28个孩子,她竟然总结出了25种从爬行到走路的成长模式。可以说每个小孩的过程都不同!有些小孩可能直接跳过爬行这一步,学会了走路;还有小孩在中途还出现过退步的现象。但不论如何,最终所有的孩子都成功的自我迭代,都学会了走路,都走得一样好。
而且,有可能最晚走路的那个小孩取得的成就最大。
4.
每个人都是重度或轻度拖延症患者,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都是完美主义者。
我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接受自己全力以赴准备的项目会被砍掉,那么我愿意放下束缚地去全力准备。因为我知道,我要做的是不断修改,直到他变成一个能产生收益的项目。
我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承认我自己死磕到底一学期的努力学习可能比不上其他临时抱佛脚的同学的成绩,那么我愿意放下面子全情投入地学习。因为我只知道,我要做的是,不以成绩论英雄,但以学识论成就。
当我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时,我知道我写下的字并非真知灼见,我接受现在的阅读量和粉丝数,那么我愿意放下包袱勇敢表达自己。因为我知道,我要做的,是每天进步一点,每次修改得更完善,向我心中追求的真理前进。
5.
2017年,从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开始,接受不是天才的自己,接受拼尽全力依然失败的自己,接受用心耕耘确一无所获的自己。
接受自己,是为了更好的迭代成长。不是天才,就天道酬勤,拼尽全力依然失败,就喘口气,改进方法继续修炼,再拼一次。
我花了二十年的时间,终于接受自己唱歌跑调,写字没文采,说话没笑点。
幸运的是,我坦然接受自己是只胖子仅仅花了一顿火锅的时间。
请你相信,
这一切的言论都是喵小姐的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