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9日
天气:小雨转多云
【90天践行目标】(63/90)
①5:30早起
②22:30早睡
③写晨间日记
【昨日践行】
①6:02起床
②22:58入睡
③晨间日记已达成
【今日青蛙】
①完成暑期实践总结报告
②开始校友邦打卡
③英语百词斩
*昨日三只青蛙已达成
【反思日志】
昨天母亲带着欣远和欣栩来老房子这边吃晚饭,带来了许多欢乐与活力。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欣远的学习能力。自己在六级英语百词斩时,欣远与欣栩也饶有兴致的在旁看着我斩单词,常会问我每一张图片的含义,这也帮助让我更进一步地链接了单词与图文在脑中的联系。之后欣远也想尝试着去斩一斩单词:起初看他是在抓阄似的胡乱地猜,我也笑着告诉他每一个图的意思,提示一下他这个句子所对应的图内的元素让他能够更好地选出正确的图片。但在进行了第一轮新词学习后,在复习新词的看词选图的环节中,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欣远竟然能够在笃定的神情下选对不少的图片,达到了九错一的成绩。惊讶于欣远的快速学习能力与图文链接能力,在之后思虑了一下欣远能够做到如此地步的原因,大概也不是欣远能够通过读音、单词的“形状”来记住各种意思、再链接到对应的图像中来,而只是因为对于正确的图片有印象,能够对这些相对熟悉的图片进行快速的挑出。而这样的学习其实并没有达到练习单词的初衷。再反思自己,其实自己很多时候也会陷入这种思维模式当中,没有从单词出发来链接图像、而只是单纯地靠着潜意识中对于图片的熟悉感来选择。之后的百词斩学习过程中,要留意一下自己这一块内容的学习,要将自己的思路转换过来,否则进到脑子里的只是一些有趣的图片、涂鸦,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英语单词、英语句子呀。
【开卷有益 | 知识小结】
#罗胖精选# 范进中举,喜剧还是悲剧?
&内容复述
①吴敬梓在蒲松龄后为无权无势的老书生范进安排了一个中举的环节,让古代文人处境的无望更显悲凉。因为科举作为唯一的价值标准,侵蚀了文人全部的生活和梦想。即便是范进这样的幸运儿,也早就已经是行尸走肉了。
②科举其实是一项高明的设计,建立了各阶层之间流通的渠道,保证了儒家文化精英持续输送到中央;它还是皇权和士人阶层的合作基础,很好地平衡了社会的稳固性和活力——古代社会的结构是稳固的,但不能是僵化的,僵化就会腐烂。有一种说法:科举是全世界书面考试的源头。欧洲大学早期考试是口头答辩的方式,在16世纪后,开始有西方国家仿照着中国的科举制度建立了自己的文官制度。书面考试的好处在于低成本、好控制的公平:人的机会公平,考试的内容公平,以及更重要的程序公平;这种考试方式,在目前全世界的考试方式中恐怕很难找到更适合的方式。
③许纪霖老师说过:“科举是一种‘形式合理,实质不合理的机制’。”这种“不可理”是进入到机制的层面,也就是实际操作和效果上看的现实状态。从八股取士开始,这种实质上的不合理就更加突出了。科举的实质性不合理,也正恰恰是因为过度追求形式上的公平。
④蒲松龄观念上只是对于具体操作的不信任,他本身对于科举制度还是非常执着的。在《聊斋》中,中举本身是解决矛盾的一个喜剧情节。而吴敬梓想得更深入了一层,他对于制度本身也产生了怀疑。他告诉我们,就算使用八股的标准来加强制度的和平,有周进这样愿意负责的人来执行,范进的卷子也需要在偶然的情况下才会被认真地看上几遍。
⑤在这样的科举制度下,对于文人来说,屡试不中只能说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而让范进这样的老书生遇到公正的考官,凭着所谓的锦绣文章通过这道窄门,进入儒林,但这个群体的人生却是充满着荒诞与绝望,这才是那个时代文人真正的悲剧所在。
&每日精进
自己对于中国古代名著其实涉猎极少,看得最多的也仅仅只有三国相关的题材,这一节“范进中举”也仅仅只是在语文课本中学到过才有所涉猎。以前觉得这种名著中蕴含的道理都是很深奥晦涩的,是我这种对文科方面没有多少禀赋的人难以读懂的东西,况且那时也以自己的理科学业为主,于是就一直没有接触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今天有幸听到了贾行家老师对于《儒林外史》中这一小节的讲解,从作者的观点以及自己的看法出发,结合当时的科举实事,运用简单易懂的言语讲述了当时文人志士处境以及对于科举制度的评判,其中的提到的不少例子也让我产生了许多感慨。听完了贾行家老师的这堂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二分钟,但是从这个碎片时间里,从范进中举这一小节中我能够感受到了撰书之人对于当时时事的独到、宏观的见解,感受到中华古代文化的伟大之处。自己现在进入了大学,学业上没有那么紧迫的压力了,也是时候花上时间去将这些作品好好地啃上一啃了。
【感恩分享】
感恩怡宝晚上愿意陪我一起出来解一回馋、吃一次麦当劳!
感恩小绿总能在无人出头之时担起责任的大旗,做好全局的规划!
感恩父亲为我们做了一大桌子好吃的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