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营销顾问,我每年都会安排一段时间做市场走访,希望离渠道更近、离消费者更近。
2022年末2023年初,我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走访市场,既走访了品牌商与经销商,也寻访了门店与消费者,有几个洞察对我触动很大,现在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也有所启发。
第一个洞察是,2023年我们可能需要更乐观一点、积极一点。
在我们的走访的人群人群中,既有老板也有职业经理人,既有高层管理者,也有一线业务与导购,我们有一个发现,品牌商要比渠道商更乐观,高阶的人群要比低阶的人群更积极;乐观、积极的品牌商、渠道商与团队业绩也更好。
第二个发现是,对于渠道商而言,稳定经营很重要。
2022年,很多母婴代理商的生意都不好做,在我拜访的一些经销商中却有一家经销商11月份就超额完成了2021年的任务指标与利润指标。
他2015年开始做代理,用2年多的时间就快速的做到了3000万年营业额的规模;于是有些膨胀,在2018-2021年间的四年多的时间陆续接了十余个品牌的经销权。
后来接的这些品牌中多数品牌都死掉了,为此还损失了近200万的利润。这些死掉的品牌多具备四个特点:一、品牌做好了,自己没做好,被品牌淘汰了;二、自己做好了,品牌没做好,品牌没有了;三、品牌与自己都做的很好,却被别人割了韭菜。
于是,这位代理商朋友总结,选品牌:一品牌要稳定;二、品牌要对我稳定。
第三个发现是,门店不缺流量品,但是缺流量承接品。
我们发现,消费者进店多数是指牌购买(指定品牌消费),甚至是指定某个系列的单品进行购买,且是全网与全渠道比较;甚至消费者在线询价门店,门店都不敢直接报价。这样的情况下,门店盈利能力堪忧。
今天便捷的物流配送、发达的一件代发,还有海拍客等线上渠道的助力,门店想销售大品牌获取流量越来越容易;但是流量承接是个大问题。
换句话说,门店可以靠“大牌、低价”把消费者引流到门店,但是门店却找不到能够为门店赚取利润的品牌与单品。
这是门店的一大痛点,那个品牌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个品牌就会有机会。
第四个发现是,割韭菜的思维要不得。
在市场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品牌方也有些问题,尤其是营养品品类,有点让我感觉像配方注册制以前的奶粉品类,各家企业都在增加自己的SKU数量、不停的对产品进行所谓的“升级迭代”。
其核心就是通过增加SKU的数量来增加经销商订货量与门店铺市量,通过“产品升级迭代”来弥补产品价格击穿的问题。
但是品牌的定位在哪里?产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些核心的问题往往被忽略。
找准生态位,做对渠道、对消费者有价值的事,不正是我们这些品牌人需要做的吗?
说总比做容易,践行总比规划难。做营销顾问的时候我就告诫身边的小伙伴说,做到知行合一的核心是:我们讲给用户的方法论一定要先能应用于我们自身。
2023年,我们深度运营了一个项目叫“阳光和爱免疫乳”,我们给自己定了几个边界:一、定位要明确,故而定义为做功能奶粉,专注免疫健康,因为我们始终认为细分才有机会;二、品牌要安全,工厂是大股东保证了品牌安全,业务员有开户权没有闭户权,保证了经销权安全;三、产品要有价值,功效明显、有体感是消费者价值;产品不排他,流量承接与利润增量是渠道价值;四、SKU要少,就两个,我们将免疫进行分阶,一个专注儿童免疫,一个专注成人免疫,这样让渠道没有压力。
针对消费者,我们还有一个发现,受经济下行影响,消费者在分化。高端消费者没有受影响,中间消费者在下行,中间价格带可能走不通。关于这个问题,有时间我们值得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度的交流。
最后的一个发现就是,能用工具解决的问题绝不用人,能用框架解决的问题绝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解决就不用会议。
今天,抖音一定会成为你我的营销工具,你认同吗?欢迎关注我的抖音号:靠谱的大老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