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说到私塾里特别的点夜课。第一要孩子想学,向先生求学。第二要等大家都走了,先生再点夜课。其中暗藏着人性的奥妙,不是简单的心理学能解释得清楚的。大家不妨做些深度思考。这种人性的特点在教育上的应用,韩国人、日本人掌握得很好。
“夜”这个字,有点小意思。它是由“夕”和“亦”组成。我们先来看看“亦”。是一个指事字。就像一个人张开双手,双臂之下一边一点表示“腋下”。后来“亦”被借去当作“也”,才又造了“腋窝”的“腋”字。但是,由此我们知道,“亦”本来的意思就是腋窝。“夕”就是“月”,一个人把月亮夹在腋窝下,说起来太有想象力,却没有了美感。不如我们说,我们怀抱着月亮,干什么呢?当然是做美梦咯。怀抱月亮而眠,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夜晚啊。所以,“夜”这个字给了人们神秘、美妙、独自享用的感受。点夜课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和效果。
今天,继续和大家讲一讲关于原生态私塾的八大特征之讲求实用、循序渐进。我们现代语文教学中,经常用到字词句段篇。认为学习写作必须要从字到词,由词再到句,由句再到段,好几段构成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私塾教育也循序渐进。但是方法不同。私塾教学也讲字词句,方法也不同。正如同样的面条,同样的配料,因程序不同、火候不同、师傅的心意不同,最后做出来的味道就是不一样的。
私塾教学是怎样实现讲求实用的?又是怎样循序渐进的呢?其实,在前面讲过的倒背如流的教学方法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他的力量。
私塾教育的一个目的是文化传承。文化传承传的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呢?用今年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央办公厅的文件的话说就是“话语体系、思想体系和学术体系”,简单说,私塾通过文字的入门教学,进行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训练,传承了我们的中国人的说话方式和思想价值。
私塾教育以经典为文本。在读背经典的同时,会教弟子讲文字。还会做很多练习。缩写和扩句就是其中的一种。“缩”这个字,很容易明白:用绳子绑住睡觉的人。当然是变小了。这就是“缩”。“扩”呢?用手将事物变得更宽更高更长,就是“扩”。那么,缩句练习怎么练呢?“人之初 性本善”读得滚瓜烂熟了,文字也都讲过了。我们就可以做缩句和扩句的练习了。“人之初 性本善”六个字,缩成四个字,就成了“人初,性善”。如果扩成八个字呢?有的说“人之初始,性本善良”、有的说“人生之初,天性本善”。如果变成十个字呢?有的说“人生之初始,天性本善良”。如此反复练习。一幅幅对联、一篇篇文章就慢慢形成了。在这个时候,先生既考察了弟子对文字的掌握,又通过练习准确地引导了弟子的“三观”。比如说,“人之初 性本善”的“善”字。
“善”这个字看它的样子就是看起来美的意思。这个美怎么个美法呢?美味、美型、美颜、美的声音还是美的精神?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构建中价值观的一部分:审美。美是指人们当下的直接精神享受。学会辨别当下所感受的美是否有益于生命成长,这才是善。它不是简单的善良。最近我们看到太多善良的女孩上当受骗。比如前不久的留学生李洋洁,清晨跑步回宿舍。碰上一个德国女孩,女孩说:她家有个箱子想要搬出来,她一个人搬不动,能不能请李洋洁帮个忙。李洋洁助人为乐,却忽略了在异国他乡的潜在危险,结果,李洋洁跟着女孩到她的房子里,被女孩的男朋友强暴至惨死。这就是审美不够,导致了“假善”。每个开始学着做人的人都是向善的,但是如果没有人教我们如何辨别什么是真善,最后的结果是就相去甚远。
私塾教学中的缩句和扩句不是简单一个句法练习,更重要是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徐老师在编写《六艺释蒙》这套教材时,也将这种教学法融入了教材中。比如,我们在练习用“本”字成词成句的过程是这样的:
“本”的字源意思是根本,引申为主要、依据。
“本”
“书本”,书本是学习的依据。
“书本是朋友。”是说我们常和书本相伴。
“好的书本是好朋友。”这是说有的书本并不一定对适合我们,所以我们要找好的书本做好朋友。
私塾教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于无形中建立了读书人的整体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
其实,这种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信手拈来,成为我们亲子对话、家庭聊天的一个内容,以增添生活的情趣。
想要更多了解私塾故事,坚持每周五,晚八点,来“品私塾 南山下”吧。当然也可以订购徐老师的《六艺释蒙 三字经》的书。这本书不仅仅适应于幼儿,同样也适合小学低段的孩子,更可以做老师和家长的国学素养读本。为了方便教学及教师成长,徐老师还为此书配有教学视频。欢迎广大教育同仁咨询探讨交流。也可以在各学校、幼儿园或培训机构做“私塾教学法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