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就是考不了90分?老师说了,题没那么难,你错了好多不应该错的!”
孩子只能哭,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也不知道自己接下来面对的除了原来的每天五十道题、一篇口语、十道应用题,又多了......
张丽这一周已经是第三次被叫家长了,最近的一次单元测试,孩子的语文只考了86。不管多么想适当分工,孩子爸爸在孩子成绩上都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宽容和甩手掌柜的气质,这跟张丽教育孩子的思路完全不一样,所以她也就独自把这样重任承担了下来。
“我们班就没有不行的学生,全班都是90多,就他80多,给我们拉了后腿。家长,你得管管了。期末考试要是还这样,你得对他狠点了。”
听完这个“最后通牒”,张丽在路上想了想,目前孩子必须在奥数、英语、书法、大语文、击剑、轮滑、乐高、机器人之上,再报一个课外班了。
之前看着孩子可怜巴巴的眼睛,“妈妈我真的累了,我想玩一会儿”,她还会犹豫半天。可是今天张丽蜕变了,她成为了一个女战士,她再也不犹豫了,她被成为了一个“辣妈”。
可是到底哪里做错了呢?张丽想不通,身为教育学博士的她,怎么就不知不觉走上了跟大部分家长一样的道路。每天家长群里别的孩子各种才艺秀,朋友圈充斥着“课标改革,就是让一部分人连题都做不完”“一年阅读量达到1000万字,专家都比不上”“难住大学教授的15道小学语文题”......
“太累了,怎么现在就没有书童了呢?”发完这个朋友圈,张丽结束了今天的烦恼。可是她背后的问题,还路漫漫兮其修远。
我们的教育,不知不觉走向了紧迫而无序的道路。
比孩子一定要考90更重要的是什么?
我们悲观的发现,孩子学了那么多知识都呈现出来一种混沌初开的无序状态。最典型的例子则是21-15=6孩子记得住,15+6=21还要重来一遍。张继是唐代的诗人她知道,让她列举唐代诗人张继绝对榜上无名......
我的孩子水平根本“不止于此”,但是考试的时候一次次“到此为止”。这是很多家长的心声,不服气吗?
确实不忍心,所以有时我们把矛头直接对准老师。
我们经常有一种误解,也是就老师要给孩子启发。讲一个揠苗助长是在教育我们不能不劳而获,讲一个一鸣惊人是在教育我们要厚积薄发、胸怀大志。
这样的教学,既无趣又低效。启发的主体一定是孩子本身,“启”是开启思考,“发”是有所发现,整个过程都不需要他人代劳或者施加强力。
因此一个好的教育他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孩子教会自己。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这话真不假,但是还不足够。拿语文为例,很多人以为是语言文学,然后就投身于浩瀚书海当中。书,是读不完的,习是学不完的。如此一来,教育倒像是放长线钓大鱼了。
为此我想说,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很大因素是因为它是我们90%以上的信息来源,是我们的母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为了语言学科的准确,我们要审题、要检查,拒绝马虎,拒绝疏忽。有了这样的学科基础,我们才能不为孩子的90分天堑担忧,才会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少了前提,都是空谈。
那么同是语言学科,语文学科也可以碎片化学习,也可以沉浸式学习,也可以大谈语文思维吗?
我相信你会得到很有意思的结论。
文 | 李渲竹,老冯御用执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