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三十天的写作营,怕自己没得可写,于是安排了一个日程表,前几天是针对性的专项写作训练,练习我文字功底比较薄弱的白描、环境、说理、节奏感等等,以及会适当穿插名家作品分析。
今天是节奏感练习。
后半夜,人来叫,都起了。
说是湖,真大,没边儿。湖面比天亮着几成。怪了,还没结冰呢。都说,该结了,怎么还没结呢?早呢,白天还暖和呢,就是晚上结了,白天也会化。这才刚立秋。
酒拿出来了,说,都喝。喝热了,下水。火不能烤了,再烤一会儿离不了,谁也不愿下了,别烤了,别烤了。都离开了,酒传着喝。
搓热了,搓麻了,手都搓烫了,指尖还冰凉。都佝着腰,一人提一截网,一长串儿,往水里走。
以上几段均选自阿城的《湖底》。
读起来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吧,节奏感很强。看上去它们的断句很不合乎常理,好像怎么读都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那它好在哪里呢?为什么值得我们学习模仿呢?
我们为什么要写文章?
说白了就是要写出你想表达的,让大家都能读下去,能读懂。
看这样的一句话。
造化本来为他敞开的通向外界的惟一大门,却訇然永远关闭了。这个门户一关闭,就截断了透进卡西莫多心灵的明亮快乐的惟一光线。——法·雨果《巴黎圣母院》
倒是不华丽,但读起来总是有种令人“喘不上气”的感觉。
所以没必要整那些华丽辞藻的堆砌,也很少有人读得下去冗长的句子,倒不如把句子切分成几个短句,读起来也更朗朗上口。
如何练习?
重写当年写过的长句子。
和煦的微风拂来丝丝绿意渲染枝桠,温暖的阳光映着点点芬芳缀上树梢。春天,带着她那特有的气息和温度,在严寒尚未褪尽之时翩跹而至,不经意地在我们眼前绽开绚烂。
好吧其实写到这里突然不是很懂接下来我要怎么写了。记得上面那段话是三月份的初春写的吧。其实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风格吧,现在的自己其实还不太懂小说的语言风格,自己一般习惯写些随笔罢了,也没有什么定式,只是随便写写。现在在怀疑自己是否该刻意地学习模仿那些名家的文风,因为还不是很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去写,甚至有些字眼也还没有琢磨出其中的深意。当然,语言是一方面,内容更是小说的灵魂所在,就另当别论了。
挺茫然的……不过,还是试试吧。
起风了,温温和和的。枝干上还挂着些残雪,不过树梢处已缀上了新芽。
两种风格,还是不是很会写,自己也不太清楚究竟哪种更好些吧……
在台灯的微弱光芒下,氤氲着柔和的暖色。更阑人静,只听得笔尖划过泛黄纸张时浅浅的倾诉吟叹。
改过之后的,也不是很好,没改成像上面那样三四字的短句。
隐隐约约的,是台灯微弱的光亮。黑夜已经沉睡,只听得桌前一声轻叹。
就像刚刚遇到的那个学妹说的那样吧,什么风格都无所谓的,之前自己写东西也都挺随意的,我也不用去很羡慕她的那种风格,各有所长吧,广泛地包容借鉴,希望能写出自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