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5 一百〇四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语音整理
我们今天来继续共同学习《论语·公冶长篇》的第十三章。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个第十三章放到《公冶长篇》里,显得有点另类。为啥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前面讲过,《公冶长篇》主要就是孔子评价历代圣贤,当然也包括他的一部分弟子为主的内容。而到了这章呢,则是子贡对于老师的学术思想,或者说对于老师讲授的内容一些具体的评价。
我们知道,子贡是孔门弟子中比较早的进行设帐收徒的弟子之一。
从内容上来看,这一章是子贡在教育自己的弟子的一段谈话。按照周礼或者是孔门的习惯,这里的“子贡曰”,原简应该是“端木子曰”,只不过呢,曾参师徒在编撰《论语》的时候,认为子贡的做派和纵横家没有什么大的差异,并没有真正继承孔子的衣钵,所以在整理《论语》的时候,就把所有的尊称“端木子”的地方通通改成了“子贡”。
我们回到文本上来看。“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这里的“夫子”指的是孔子,因为孔子在鲁国当过大司寇,地位相当于卿,按照习惯可以称为“夫子”。“文章”呢,指的是古代的文献。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弟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文说的就是古代的文献。
孔子一生都在兴办教育事业,为此他专门整理了教材,就是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就是所谓的六经。这个六经,都是这里谈到的文章,也就是古代的文献。所以子贡在这里的意思比较明确,就是老师关于古代文献的学问,我们可以听得到。
接着画风一转,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也就是说,老师讲的人性与天道的这方面的学问,我们听不到。
那从这一句里,我们实际上可以看出子贡在学术上的造诣,并没有他在外交和商业领域那么成功。孔子关于“性与天道”,实际上也在论语中有所体现,只不过讲的时候,可能子贡不在场,或者说,子贡忙于经商,忙于赚钱,或者是忙于外交,在孔子晚年的时候,随侍孔子的机会并不多,尽管他也经常去看老师。子贡在他所处的这个时代,当然是一个成功人士了,社交活动应该比较多。
孔子在晚年的时候,对于人性与天道谈的比较多,尤其是在他周游列国以后,对于《易经》的关注就比较多。我们知道在《易经》里,关于人性与天道讲的相对来说比较集中。恐怕这个时期子贡都没有能够听到。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子贡有多忙,以至于呢,在孔子临终之前,都没有能够和子贡见上一面。
所以总的来说,这一章是子贡对于老师学术思想的总结和评价。当然这个总结和评价并不准确,或者说并不很到位。
我们知道在《论语》里,孔子提到“性”的地方也是有过的,比如说“食色,性也。”“性相近,习相远也。”但是这个性呢,指的是人性。这个人性,重点在于人的天性,而不是他的阶级属性。因为人的阶级属性到了马克思、恩格斯才给予了一个准确的说明和界定。
所以我们说孔子谈到人性的时候,只是涉及到了人的自然属性。并且,谈的时候并不深入,也没有涉及到性善还是性恶的问题。只是到了后来的孟子才反复论证性善;荀子则是提出了性恶。那同样是儒家思想,在性善和性恶方面就出现了分流。那到底哪一种正确呢?孔子却没有说,因此子贡就叹息没有听到。
关于“天道”这个问题,孔子也是多次谈到过,只不过有时候是称天,有时候是称命,有时候称天命。他并不像老子在《道德经》里对于“天道”说的那么详尽,只是比较笼统的指出来天的神性。
那我们从《论语》里看出孔子讲了多次“天道”,那子贡为什么还在叹息听不到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孔子从事教育事业几十年,讲了那么几次,分散到几十年里也就很少了;并且孔子在谈到“天道”的时候,子贡也不一定在场。我们刚刚提到过,子贡业务范围很广,他很忙,只有那些整理成册的东西,比较系统的东西,他可能有时间看到。那么,子贡追随孔子的这一段时间里,感觉到很难听到老师在讲“天道”,他有这种感觉实际上也不难理解。
我们在这里说子贡对孔子的评价并不到位,或者说并不深刻,也有他客观的原因,因为孔子关注的是现实的世界,他对于一些形而上学的东西有一种“六合之外,参而不论”的态度。他觉得有些事儿可能有,也可能很重要,但是因为自己不清楚,所以就没有讲,没有说。所以在《论语》里多次提到孔子是“敬鬼神而远之”,他不说它不存在,只是尊敬它。
我们举一个例子,子贡有一次就问孔子,人死了以后到底去哪了,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孔子说,这事儿我知道,但是我不能说。子贡就追问,那为啥不能说呢?那孔子就回答了,我如果说人死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些不孝子孙就会把父母扔到路边儿,不管他的死活,反正死后一切都不存在了,这样就没有了孝道;如果我说人死了以后还有灵魂,那就更麻烦了,因为那些有钱人会拿着活人去殉葬,他会把葬礼办的奢华铺张,就耗费了整个社会的资源;所以有或者是没有,我都不能说。那子贡更好奇了,就接着问,那老师,你能不能私下跟我说呢?我保证我不给别人讲。孔子的回答是,等将来你经历了死亡,自然就知道了。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觉得孔子是相当有智慧的。因为孔子认为无论人死后是否还有灵魂,对这个社会都会产生动荡,不好的影响。他的言论都会影响到人们的这个行为,让他们做出一些不恰当的事。所以孔子只好“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甚至还直接说“未知生,焉知死?”
意思就是说,我们活在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事情没有搞清楚是什么样子的?死了以后的事哪有空去管它呢?
当然我们从这一段对话里,也可以看出为什么孔子觉得子贡还不是君子,而只是一个“器”。因为子贡关心的都是一些比较现实的东西,外在的东西,比如在孔门弟子里他是不是一哥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怎么样啊?说到底,子贡在当时那个世界还是比较接地气的,或者说比较世俗的一个人。而颜回就不一样了,颜回根本就不讨论这些问题,所以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要高的多。
〔按〕个人理解:子贡说:孔子所编撰的文章可看得到,但孔子思想的核心“道”(仁)却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孙中兴说子贡文化底蕴不高,所以没理解孔子已经教过他很多了,只是他不懂。
李零讲解
子贡所谓“天道”,属于宇宙论,古代研究这类问题,是数术之学。“性”,属于生命科学,古代研究这类问题,是方技之学。过去,大家说,儒家不关心天道、性命,道家才关心。郭店楚简发现后,大家又说,孔子也讲天道、性命,但孔子讲的天道、性命到底是什么,还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和后来的道家比较,区别很明显。他讲天道,主要不是天,而是做官的运气;讲性命,也不是身体,而是人性的本质和人性的改造。
钱穆讲解
文章:指《诗》、《书》、《礼》、《乐》,孔子常举以教人。
性与天道:孔子言性,《论语》惟一见。天道犹云天行,孔子有时称之曰命。孔子屡言知天知命,然不深言天与命之相系相合。
子贡之叹,乃叹其精义之不可得闻。
张居正直解
文章,是德之见乎外者,指威仪文词说。性,是人所受于天之理。天道,是天理自然之本体。子贡说:“凡人学力有浅深,故其闻道有难易。吾夫子平日,凡动作威仪都有法度,言词议论都有条理,这是德之著,见乎外的,所谓文章也。夫子固常以教人,无所隐秘,故不待深造者而后闻之。凡浅学之士,从游门墙者,皆可得而闻也。若夫仁义礼智,禀于有生之初的,叫作性。元亨利贞,运于於穆之中的,叫作天道。夫子亦尝言之矣。但道理极其微妙,言语难以形容,若不是学力既深,可与上达的人,决不轻告。故不但浅学之士,不得而闻,虽久于门墙者,亦不可得而闻也。”盖子贡晚年进德,乃始得闻性与天道,故叹之如此。然圣门教人,循序渐进,于此亦可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