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讨论法律、犯罪和正义的小说。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位是刚刚保释出来的“伤害致死”罪的犯人,一位是监狱里的管教员。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他们两个决心为另一个判了死刑的杀人犯翻案,为他寻找新证据证明他是被冤枉的。
随着故事的推进,作者将一个管教员对法律和量刑标准的思考,一层层揭露。塑造人物的同时,也在带领着读者们一起思考。故事还从死刑犯的角度出发,为读者们描绘了他们对于死刑的恐惧,对于自己所犯罪行的反思,以及他们犯罪和被量刑之后的心理。有些犯人确实是真心忏悔,可有些犯人其实装作忏悔,想着可以减刑甚至提前出狱。
有些人和国家是反对死刑的,而刑法史上有两种理论:一种是报应刑论,主张刑罚是对犯罪者的报复;另一种是目的刑论,以教育改造犯罪者、消除社会威胁为主。这本小说的高贵之处就在于,他不只是给读者呈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还深度剖析了“死刑”存在的意义,引发读者对于死刑的思考:监狱到底该是惩罚犯人的地方?还是一个要矫正犯人的反社会人格,使其忏悔和改过自新的地方?
不止监狱里的教员和犯人,作者还从受害者的角度出发,刻画了受害人的内心世界。
“在这个国家里,你刚成为恶性犯罪的受害者,整个社会突然就成了你的加害者。而且无论他们怎么欺负你这个被害人,也没有人来向你谢罪,也没有人承担责任。”
想想那些被曝光在舆论下的案件,网络上有多少人是真的关心事实真相?又有多少人是真的能够看得到真相的?我想,应该也有一部分人什么都不在意,只是只是吃着人血馒头,消费他人的不幸吧。
文中说到“人在正义的名义下审判他人的时候,所谓的正义,没有普遍标准。”我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来看待我们心中所谓的正义。而这样的正义,也只是局限在每个人的脑海之中,被用上不同滤镜而已。
一个被社会毒打的人,仅仅只是为了糊口而抢劫杀人,他是否应该被判处死刑?受害人家人如果不愿看到施暴者被判处死刑,那么他能否可以不被判处死刑?恐怖分子杀害了那么多无辜百姓,仅仅因为他自首了,就能不给他判处死刑吗?
世界这么大,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如何量刑才能被大众所接受?这么来看,法官这个职业确实是很伟大了!
所有的伤害罪只适用于肉体创伤,毁灭的人心却无人理睬。
就像这个刚保释出来的犯人说的这样,肉体上收到的伤害迟早会愈合,可那些受害人和受害人的至亲,他们心灵上遭受的打击,无人知晓,无人体会,无人关心。他们只能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一人在暗夜里舔舐伤口。
故事的最后,管教员因为查到了新证据,揪出来了真正的罪犯,而差点被那个真正的杀人犯灭口。他们打斗过程中,管教员杀死了罪犯,因此被起诉入狱。
他也成了一名杀人犯了。
看着都曾杀过人的友人的来信,他最后说了一句:
“我和你都是无期徒刑,永远没有假释。”
是的,用自己的良心作为法官,给自己判了个“无期徒刑”。这种道德上的自我谴责,才是他一辈子的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