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没有先了解叔本华的核心思想,或者说没有先阅读叔本华《论教育》《论天才》的理论,对这篇《论美》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甚至对于我,读了前面两篇,读这篇内容,对于一些关于专业美学知识的理论还是一知半解。
叔本华提出一个疑问,在某一事物与我们的意欲没有任何关联的情况下,这一事物为什么会引起我们的某种愉悦之情呢?也就是说,为何我们认为美的东西在与我们的个人目的,亦即我们的意欲没有发生任何联系的情况下,会使我们产生了愉悦之情?
他的回答就是,我们在美的事物里面总可以认识到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大自然的基本和最初的形态,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理念,而这种认识的前提就是这些形态理念的根本对应物、摆脱了意欲的认识主体,亦即某一不带目的、打算的纯粹智力。
是不是很熟悉的理论,和上一篇论天才中的观念非常一致,天才的作品,或者说美的作品,前提条件都是认识力要从原始的职责中抽身,能够完全自主,并且保持全部能量活跃,但并非为了意欲。只有一个人处于纯粹认知的状态,只有他完全脱离了自己的意欲和目标,以及自己的个体性,他才可以纯粹客观地直观事物,在这种观照中,他可以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柏拉图式的理念。
这是叔本华关于美的思想的核心内容,他相信,艺术的本质在于以一类千,从对个体的精心、细致的个别描述中揭示个体总类的理念。对于艺术作品来说,只把形式而不连带物质表现出来,是特别重要的事情,艺术作品就是这一目的。这大概能让我们平常人重新去看待我们看不懂的艺术或者艺术作品,艺术重在表现形式,而不在于物质的同类同质。当然艺术的表现不应只在于形式,而应该在于形式的特性上,在于秉承的大自然的精神上。
叔本华详细地谈了文学、音乐、歌剧、表演、戏剧、历史、雕塑等等具体艺术和美。
文学家的禀赋是属于生活的假日,而不是劳作的日子。任何迎合服务和需求的文学创作都谈不上美,文学家的座右铭应该是歌德的《歌唱者》:我歌唱,就像那栖息枝头的小鸟。从喉咙里发出的歌声,已经是丰厚的酬报。
音乐是真正普遍、人人能懂的语言,是传达哀乐之情的工具。音乐就是旋律,而世界就是为这一旋律加上的歌词。旋律才是音乐的内核,和声和旋律的关系犹如调味汁之于烤肉一样。
因此,叔本华认为,歌剧其实不是纯粹艺术意义上的产品,只是一个近乎粗暴的概念的产物。简朴才是一切艺术、一切美、一切思想摘述都必须遵守的不二法门。他把歌剧称作为欠缺音乐感之辈而设的欠缺音乐感的发明。我其实看不懂歌剧,也不懂得歌剧,如今倒是有了别样的想法,呵呵。
他认为演员必须在自己既定的永远不可磨灭的人性上表现出人性的不同侧面。要成为一个好的演员,必须具有把自己的内在形之于外在的天赋才能,要拥有足够的想象力,生动想象出虚拟的场景和事件,以便把自己的内在本性刺激召唤出来,具备足够的理解力、经验和修养,以恰当理解人的性格和人与人之间的关联。
谈到戏剧,他认为要以尽量少的外在事件,引起剧烈的内心活动,因为内在的东西才是我们的真正兴趣所在。
叔本华还详细地谈论了荷马的作品,分析了神曲,讲了历史和雕塑,这一部分我不熟悉,似懂非懂。
我想起去年读过朱光潜谈美,也说到,美是不带意志欲念的,有异于实用态度,不带抽象思考的,有异于科学态度。看来朱先生一定也读过叔本华的《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