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皇后的 "巾帼智慧",护大明初定,明朝第一贤后!

孝慈高皇后马氏,讳失考,元至顺三年生于南直隶凤阳府宿州(今安徽宿州),宋太保马默之后也。默公为北宋循吏,仁宗朝进士,官至宝文阁待制,卒赠太子太保。

靖康之变,默公裔孙避金寇南徙,遂家宿州,是为后之先世。后父马公,居宿州闵子乡新丰里,素乐善好施,家道由是中落;母郑媪,诞后未久即逝。马公无他子,独钟爱后,视若掌珠。后少聪慧,通诗书,善绘事,尤精史乘,性婉而有刚气。

值元末,马公以仇杀避祸远方,临行,以爱女托生死交郭子兴。未几,马公客死异域,子兴夫妇怜后孤苦,收为养女。

子兴授以经史,夫人张氏教以针黹。后年十数,颖悟过人,凡所指授,辄能领解;及笄,容仪端秀,神情温婉,虽处急难,举止从容,子兴夫妇益爱重之,思为择佳婿。

元至正十二年,政乱民困,红巾军起。子兴于定远举义,下濠州,自称元帅。钟离朱元璋往投,元璋骁勇有谋,战则先登,所得俘获悉献子兴,赏赐则分与部曲,由是名闻军中。

子兴察其非凡,引为心腹,遂以养女妻之。婚后,后与元璋相得甚欢,常随元璋征伐,内赞机务,外安人心。

元璋有侄文正、甥文忠,及定远孤儿沐英,后皆收为养子,躬自抚育,视如己出,复收养义子二十余人,元璋深嘉之。

子兴虽重元璋,然性躁多忌,好听谗言,数疑元璋,尝加呵责。一日,子兴怒,囚元璋于空室,不与食。

后知之,密自厨中窃炊饼,怀之以进,肌肤为饼热所灼,竟不自知。又出私财赂子兴妻张氏及妾,令为元璋缓颊,弥缝嫌隙,元璋乃得免。

及元璋南下,后掌往来文书,条理井然,又常劝元璋勿扰百姓、勿滥杀戮,元璋多从其言。

至正十五年,元璋引兵渡江,后与将士家眷留居和州。时江路为元军所断,和州孤悬,后抚慰眷属,激励将士,人心始定。及下集庆(今南京),军需孔亟,后亲为将士制衣履。至正二十年,陈友谅举兵东下,逼江宁,元璋亲往御之。

城中官民或欲遁逃,或窖藏货粟,后独镇静,尽出私藏金帛犒军,军心遂安,卒助元璋破敌。相传此战元璋为敌所追,负伤不能行,后亲负之逃,太子朱标尝绘此图藏于怀,后元璋怒逐标,标遗图于地,元璋见之,恸哭而止。

洪武元年正月,元璋即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册立马氏为皇后。帝初欲行宝钞,屡有阻滞,夜梦人言“需取秀才心肝”,帝惑之。后进言:“所谓心肝,乃秀才之文章也。”帝悟,命取诸生著述参研,宝钞遂成。

后有五子,周定王橚最幼,性放诞。橚就藩开封,后深忧之,遣江贵妃从行监护,授以己之旧布衣及木杖,诫曰:“王有过,可披此衣杖之;若敢违,速驰报朝廷。”橚见衣杖,常怀敬畏,终不敢肆

。后教诸子,以严为爱;待宁国、安庆二公主,亦诫以勤俭,毋恃贵而废业。于义子沐英、李文忠等,仍慈恤备至,恩同己出。

诸王师傅李希颜,性严,尝以小王顽劣,用笔管戳其额。小王泣诉于元璋,元璋怒,欲罪希颜。后急谏曰:“希颜以圣人之道教吾子,何罪之有?”元璋悟,不仅免罪,复擢希颜为左春坊右赞善。

后既为后,仍躬亲庶务,日理帝膳,皇子皇孙衣食,亦必躬自检视。宫人有孕者,后加意体恤;嫔妃偶忤帝意,后辄从中调停。治宫事,必稽古训,尤重宋世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日夕省览。

或谓宋后过仁,后曰:“仁厚岂不胜刻薄哉?”尝问女史:“黄老之学何旨?汉窦太后何以好之?”女史对曰:“黄老主清静无为,弃仁义而尚孝悌。”后曰:“孝悌即仁义,岂有弃仁义而能孝悌者乎?”其明达如此。

帝尝怒责宫人,后亦佯怒,命送宫正司治罪。帝问故,后曰:“帝王赏罚,不当以喜怒为轻重。付之宫正,可据法持平,陛下亦当付有司也。”

后居宫,躬行节俭,所服衣屡浣屡补,不忍弃。闻元世祖察必皇后煮弓弦织帛之事,大受启发,乃于宫中置织机,亲织绸帛、缎被,以赐孤寡老人;余布则裁为衣,赐王妃公主,诫曰:“汝曹生长富贵,不知纺织之艰,当惜物力。”

帝御前殿决事,或震怒,后待帝还宫,必从容进谏,以理折之,由是多所宽宥。参军郭景祥守和州,或诬其子持槊欲弑父,帝怒,欲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诬言未必实,诛之恐绝其嗣。”

帝察之,果冤,遂释之。义子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州当敌冲,易将非宜;且文忠素贤,宪言不可信。”帝乃止,文忠后竟立大功。

学士宋濂,以孙慎坐事连坐,论死。后谏曰:“布衣延师,尚终身敬之,况天子乎?濂居乡,必不知其事。”帝不听。

他日,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后曰:“妾为宋先生祈福也。”帝恻然,明日释濂,徙茂州。吴兴富户沈万三,助筑都城三之一,复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当诛!”后曰:“法者诛不法,非诛不祥。民富敌国,天必灾之,陛下何诛焉?”万三乃得免死,戍云南。

帝尝命重刑徒筑城,后曰:“罚役赎罪,国之仁也,然囚徒已疲,复加重役,恐多死。”帝遂尽释之。

后尤重人才,尝问帝:“太学弟子几何?”帝曰:“数千人。”后曰:“人才济济,然弟子有廪禄,其妻子何恃?”帝从其请,设红仓二十余所,储粮以养诸生家眷,诸生莫不感德。

又尝问帝:“今天下民安否?”帝曰:“此非后所当问。”后曰:“陛下为天下父,妾为天下母,子民安否,妾安能不问?”每遇灾年,后必率宫人食粗粝,为百姓祈祷。帝告以赈灾事,后曰:“赈灾不如积储为先。”朝臣奏事毕,宫中赐食,后必先尝,若味不佳,谓帝曰:“人主自奉宜薄,待臣下宜厚。”帝由是整饬光禄寺。

帝既登极,欲封后族官爵,后固辞曰:“分封外戚,非国法所许。”帝乃止。然每语及父母早亡,后常涕泗交颐。洪武十五年八月,后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

后谓帝曰:“死生有命,祷祀何益?医能活人乎?若药不效,恐以妾故罪诸医。”及疾笃,帝问所欲言,后曰:“愿陛下求贤纳谏,始终如一,子孙贤明,群臣百姓有依。”

是月丙戌,后崩,享年五十一,葬明孝陵,谥孝慈皇后。帝痛悼甚,遂终身不复立后。永乐元年,加谥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嘉靖十七年,复加谥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关于后之子嗣,史载不一。《明史》谓后生五子二女:懿文太子标、秦愍王樉、晋恭王棡、成祖棣、周定王橚,及宁国、安庆二公主。然明末潘柽章《国史考异》称,仅棣、橚为后所生;郎瑛《七修类稿》谓后止二子,鲁府玉牒可证。

《南京太常寺志》则云:“懿文太子、秦、晋二王,淑妃李氏所生;成祖,碽妃所生;周定王,孙贵妃所生。”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李清《三垣笔记》亦从其说,谓后未尝有孕。或云成祖夺位后,托言嫡子以正名,故篡改史料,真伪难辨矣。

又考后之祖籍,《明实录》载“后之先,自宋太保默家,子宿州闵子乡新丰里”。默公乃山东成武人,其裔南渡后家宿州。经实地考证,默公原籍为成武县苟村集镇待侍寺刘庄村,村西“待侍寺”原系“待制祠”,为默公家族祠堂(默尝官宝文阁待制),后因音讹为“待侍寺”,故后之祖籍实为此地。

马后以孤女位极中宫,持家若寒门主妇,谋国似朝堂诤臣。怀饼救夫见伉俪情深,纾难护士显仁智本色。虽谥号累增而民称“我佛妈妈”更见真心,实开大明三百年坤范先声。至若身世浮沉,犹存待制祠讹音待侍寺,恰似后德馨香,隐显千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